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各人类学派的研究在不断地探索、发展,逐渐扩大自己的维度。多感官的研究范式为艺术的本土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本文以安达曼人的舞蹈与景颇的“目瑙纵歌”为例,运用多感官方法全方位、深层次地揭示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

  • 标签: 多感官 民族舞蹈 安达曼人 景颇族 目瑙纵歌
  • 简介:作为美术形态的单元构成,地域美术过去和将来都不会失去其独特的地位。而地域美术的独特性,恰恰是当前文化发展态势中值得保有的。尽管人类发展的命运和生存的状态,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的关注,而共同的表现题材的确消弭了地域间的差异。作为包括艺术家在内的人类个体,都无法完全脱离自身生活的背景,即使是面临同样的艺术命题,艺术家也应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解读。所以,地域性和人文的多元性始终是艺术家创作的立足点。

  • 标签: 地域美术 现实境遇 多元文化竞争 当代意义
  • 简介:所谓仪式,是指“一系列正式的、具有可重复模式、表达共同价值、意义和信念的活动。”其中,社会公共性强的团体、机构、组织保证了“正式性”;特定的时间、固定的程式提供了“可重复”的条件。从这个意义说,在“国庆”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背景下,献礼片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

  • 标签: 政治仪式 经济大国 文化传统 想象 电影 帝国
  • 简介:纳·呼和(全名纳·呼格吉乐吐),蒙古,我国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教育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头琴音乐"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毕业于蒙古国文化学院艺术学专业,获文化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从教35年来,培养出百余位青年马头琴演奏家和民族音乐人才。曾创作《曙光》《特木尔布哈》等马头琴独奏曲及几十首蒙古语创作歌曲。现任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内蒙古呼和马头琴艺术专修学院院长,内蒙古潮尔协会会长等职。

  • 标签: 艺术人生 民族器乐 蒙古语 音乐人才 创作歌曲 潮尔
  • 简介:蒙古乌日图道长调根植于蒙古草原游牧文明,是蒙古民族重要的文化代表形式,蕴含着浓厚的蒙古文化精神,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作被称为"草原活化石"的蒙古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正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如何在进一步认识蒙古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生存环境与价值基础上,传承与保护这一优秀的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在游牧文化日益遭受现代化进程冲击下得到传承、保护与发展,是解决蒙古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 标签: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的演变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的价值 传承与保护
  • 简介:博物馆是公共叙述、公共仪节展开的空间,也是政治与文化被产出、被观察与再生产的空间。当文化整体观的思想完全占据展览策划的思路时,博物馆成为权力的巩固者,站在无所不知的主导者的视角下去审视一个差异化的社会。随着学术界对自我与他者讨论的深入,博物馆开始提倡以观众为中心的策展理念,将多元文化以及与观众自身生活相关的议题融入展览策划与教育活动中,强调学术的文化反应,以消除博物馆作为权力的拥有者,将“我”的观点放大来影响观者。

  • 标签: 博物馆 展览策划 观看视角 身份建构
  • 简介:乡愁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集体性的文化情感。因此,对于乡愁的关注、思考和表达,具有成为文化焦点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传统村落作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多数民众日常生活的载体,正在急剧消亡。近年来,在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持民俗生活的活力,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宣部的国家重点工程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表述,其第9集《街津口村——自尊自强》中强调,乡愁是对于民族历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想象,传统村落中的历史记忆、地域文化(如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如歌舞、服饰)、民间习俗(如“非遗”代表作)是乡愁情感形象化表达的有效载体,该集纪录片通过具象化、“一主线、双结构”等视听手段的合理运用,将政治导向的价值观与赫哲的历史、现实生活及文化相连接,从而将其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

  • 标签: 乡愁 传统村落 纪录片 赫哲族
  • 简介:艺术节被誉为城市的"眼睛",是代表城市主体形象和特色文化的重要节点,它不仅彰显城市的特色和魅力,也是城市居民以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一场集中的精神聚餐、感情集合、品味追求与愉悦共享,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香港艺术节迄今已步入第46个年头,虽已年逾"不惑",却历久弥新,呈现出开放、前瞻、多元、丰富的面貌。

  • 标签: 香港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