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结合小骨技术在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间,本院住院的66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有关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将其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1名患者行显微镜小骨手术组,观察组35名患者行3D-Slicer软件结合小骨技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血肿清除率,住院天数,术后90天 GOS, GCS, ADL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3D-Slicer 显微镜开颅 小骨窗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为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提供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的疗效及分别实施传统小骨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时间为2022年4月—2023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收录50例样本,分组处理用数字奇偶法完成,对照组(25例)施以传统小骨血肿清除术,研究组(25例)施以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观察和比对组间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6.00%)相比对照组(76.00%)要高(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86.32±10.36)ml、手术时长(102.32±12.14)min相比对照组要低,血肿清除率(87.96±8.36)%相比对照组要高(P<0.05)。结论:为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提供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更为确切,可提升血肿清除率,相比传统小骨血肿清除术的应用优势更突出,有推广意义。

  • 标签: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 基底节脑出血 传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时间与治疗后心功能、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溶栓时间分为〈0.5h组、0.5~1.0h组、1~2h组,检测溶栓后的心功能情况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心功能指标E峰、E/A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呈现出(〈0.5h组)〉(0.5~1h组)〉(1~2h组)的趋势,且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炎症因子水平CRP、TNF-α、IL-1呈现出(〈0.5h组)〈(0.5~1h组)〈(1~2h组)的趋势,且与溶栓时间正负相关。结论急诊溶栓的时间越短,患者溶栓后的心功能越好,炎症反应水平越低。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溶栓治疗 心功能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脑出血患者甘露醇应用时间与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总结与探究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术与双侧骨开颅术治疗方案实施效果以及优异性。方法 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纳入128例因双额叶脑挫裂伤来我科室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进行调研,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均纳入64例病人。将两组分别命名为治疗A组与治疗B组。治疗A组采用双侧骨开颅术治疗方案,治疗B组采用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术治疗方案。总结与探究2种治疗方案实施效果、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 治疗A组与治疗B组手术时间相比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意识恢复时间较长、卧床时间较长、住院时间较长,两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双额叶脑挫裂伤 双侧骨窗开颅术 单侧开颅大脑镰切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20年06月至2022年0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86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54±0.33)、出血量(40.60±2.35)、入住ICU时间(6.68±1.05)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3.59±0.52)、出血量(300.02±16.52)、入住ICU时间(12.72±1.51)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GSS评分(23.80±3.05)、ADL评分(65.41±5.60)与对照组GSS评分(33.00±0.35)、ADL评分(46.71±4.60)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讨论:对于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恢复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小骨开颅显微手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 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时间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诊治的54例AIS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54例患者均给予时间内行机械取栓术治疗,根据预后效果将54例患者划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和预后不良组24例,分析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的术前ASPECT评分相比,预后不良组明显偏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PCT指标、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相比,预后不良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影响AIS患者时间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有术前ASPECT评分、降钙素原、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等。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术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时间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诊治的54例AIS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54例患者均给予时间内行机械取栓术治疗,根据预后效果将54例患者划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和预后不良组24例,分析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的术前ASPECT评分相比,预后不良组明显偏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PCT指标、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相比,预后不良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影响AIS患者时间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有术前ASPECT评分、降钙素原、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等。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术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高血压脑出血中常见的中等量基底节区治疗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小骨开颅术治疗的情况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方法将2016年3月份——2017年3月份收治的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79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情况。结果A组通过微创引流的治疗有效率达到100%,较比B组实施小骨开颅治疗82.05%的效果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通过微创引流的治疗手术的操作时间、手术中这的出血量较比B组实施小骨开颅治疗均有不同程度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与传统的小骨开颅术治疗比较微创钻孔引流术效果值得肯定,手术操作时间短,出血量少,利于患者的恢复;同时有效的控制感染,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中等量基底节区 微创钻孔引流术 小骨窗开颅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慢性病患者经济负担,减少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传统方法留取尿量导致误差大的弊端。方法采用传统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采集方法的设为对照组,实验组具体方法在一次性大容量透明塑料盒上标记刻度线,用于采集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取代传统收集尿标本的方法,减少误差。结果对照组误差范围200-500ml,实验组误差范围0-50ml。实验组误差范围小,对照组误差范围大,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较大,将影响对病人病情的判段,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在一次性大容量透明塑料盒上标记刻度线,用于采集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方法,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克服了传统方法留取尿量导致误差大的弊端。

  • 标签: 一次性透明塑料盒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减少误差 经济实用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比较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 200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2014年 5月 ~2018年 5月)开展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 A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53例)、 B组(小骨开颅血肿清除术, 68例)、 C组(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 79例),比较三组的颅内血肿完全清除率、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预后情况。 结果 :三组的颅内血肿完全清除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但 B组、 C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均较 A组更高( P<0.05); B组、 C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均较 A组更少( P<0.05); B组、 C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较 A组更低( P<0.05);治疗后, B组、 C组的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 A组更低( P<0.05),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 A组更高( P<0.05);术后 2周, B组、 C组的预后良好率均较 A组更高( P<0.05)。 结论 :相比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开颅血肿清除术、钻血肿抽吸引流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均更具有优势,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还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 标签: 神经外科 高血压脑出血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以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小骨开颅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9例患者行以小骨开颅术治疗,研究组39例患者行以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性缺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12周研究组神经功能性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以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小骨开颅术,可以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到改善,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 标签: 微创钻孔引流术 小骨窗开颅术 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脑梗死急性期不同时间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起始时间为 2018年 6月到 2019年 12月,在同期我区医联体成员单位共同收治 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选出 60例为研究对象,以 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不同为基准分组,发病 <4.5小时的 30例归入观察组,发病 4.5-9小时的 30例归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溶栓及预后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溶栓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 NIHSS)评分对比无差异( P>0.05),统计学意义不成立。观察组比对照组溶栓治疗 90天日常生活能力( Barthel 指数 )评分高,差异大( P<0.05 ),统计学意义成立。 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在病发 4.5 小时内和 4.5-9小时进行 rt-PA静脉溶栓治疗,均能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但是 <4.5小时治疗患者远期康复效果好,日常生活能力更强,因此临床中建议病发后尽 早溶栓治疗。

  • 标签: 脑梗死急性期 时间窗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静脉溶栓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 201904010245)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肺部感染控制为切换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进行分别治疗.给予对照组常规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病死率、有创通气时间以及住IGU病房时间等.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相关肺炎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观察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和住IGU病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肺部感染控制为切换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有效缩短通气时间和住IGU病房时间,而且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肺部感染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关键词肺部感染控制;切换点;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49-01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