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鼻导管吸氧是临床最方便、实用而有效的抢救措施。我院急诊科自94年以来,试用头皮针塑料管改制后代替鼻导管应用于抢救新生儿、婴幼儿时氧气吸入,获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资料方法1.1资料:1994年1月至1995年7月共为118例患儿用改制后的头皮针塑料管吸氧,其中早产儿38例,新生儿32例,2月至11月婴儿23例,1岁至2岁幼儿19例。1.2方法:取无菌头皮针2根(1根备用),用无菌剪刀将针头部分剪去,保留全部塑料管,再剪宽0.8厘米,长7至9厘米的胶市条一根,新生儿选择长度为7厘米为宜,1岁至2岁选择长度为9厘米

  • 标签: 头皮针塑料管 改制后 婴幼儿 新生儿 鼻导管吸氧 料方法
  • 简介:目的分析评价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及小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分成对照组(65例)及观察组(119例)。对照组采用小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对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1d血肿清除率、手术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d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为88.2%高于对照的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6%低于对照组的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小骨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临床疗效显著,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其造成的并发症少,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 标签: 微创穿刺术 小骨窗开颅术 高血压 脑出血
  • 简介:目的:建立塑料输液容器中四种常用抗氧剂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DikmaDiamonsilC18色谱柱(4.60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四氢呋喃-水(60∶30∶10),柱温30℃,检测波长275nm.结果:四种抗氧剂在0~0.2mg·mL-1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抗氧剂1010回收率为97.2%(RSD=3.7%),抗氧剂1330回收率为95.4%(RSD=3.6%),抗氧剂1076回收率为94.8%(RSD=3.8%),抗氧剂168回收率为95.2%(RSD=4.4%).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简便,适用于测定塑料输液容器中四种常用抗氧剂的含量.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法 塑料输液容器 抗氧剂
  • 简介:目的研究银杏内酯注射液(GinkgolideInjection,GI)作用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及对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短暂阻塞再灌注(tMCAO)模型,(1)分别于再灌后1、3、6、9hip首次给予GI(2.5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d,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评价动物缺血损伤程度。(2)于再灌注后1hip给予GI(2.5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d,分别于再灌注后24、72h取脑检测缺血半影区p53、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1)再灌注后1、3h给予GI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与脑组织含水量(P〈0.05、0.01),6、9h给药大鼠脑损伤未见明显改善。(2)于再灌注后1h给予GI显著抑制p53、Bax、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P〈0.05)。结论GI对tMCAO模型大鼠的有效治疗时间在缺血再灌注后3h内;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涉及抑制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

  • 标签: 银杏内酯注射液 脑卒中 治疗时间窗 凋亡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考察不同塑料外包装材料对复方西瓜霜滴眼液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常温留样和加速试验法(40℃±2℃),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瓜氨酸含量)和气相色谱法(测定天然冰片、乙醇的含量),分别考察复方西瓜霜滴眼液在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丙烯(PP)和聚酯(PET)3种塑料外包装材料中存放0、1、2、3、6个月后瓜氨酸、天然冰片和乙醇的含量。结果PET材料的药用滴眼剂瓶密封性最好,PP材料的次之,LDPE材料的密封性相对最差,不利于复方滴眼液的保存。结论复方西瓜霜滴眼液适合选择密封性相对较好的聚酯、聚丙烯材料作为外包装材料。

  • 标签: 塑料外包装 复方西瓜霜滴眼液 瓜氨酸 天然冰片 乙醇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MIPHD)与小骨血肿清除术(SWC)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小骨血肿清除术治疗),各106例。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3.2±4.5)分,对照组为(33.5±5.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9,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9.1±5.5)分,对照组为(29.6±6.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0,P>0.05)。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6±5.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1,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骨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对其平均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3月至2021年0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7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行小骨开颅术治疗,观察组行钻孔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恢复率、致死率、致残率,并比较两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GCS评分。结果:两组恢复率、致死率、致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术后GCS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案中,小骨开颅术与钻孔引流术所能够达到的临床疗效相当,但钻孔引流术手术时间更短,平均出血量更少,术后患者昏迷程度更轻,因此选择钻孔引流术更具有安全性。

  • 标签: 脑出血 小骨窗开颅术 钻孔引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咪唑克生减缓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的药效作用时间。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EAE-盐水组、EAE-咪唑克生第1~7天给药组、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从EAE建模开始予腹腔注射咪唑克生(2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至发病第15天处死。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测定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情况、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10(IL-10)的表达。结果:与EAE-盐水组比较,两组咪唑克生给药组大鼠发病率均下降,临床症状均减轻,潜伏期延长,但仅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咪唑克生给药组均能减少CNS内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程度,而仅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炎症性髓鞘脱失病理学改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咪唑克生给药组均能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增加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但仅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减少小胶质细胞数量上有统计学差异(P〈0.01);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中枢神经系统内IL-17表达减少,而IL-10表达增加(P〈0.01)。结论:咪唑克生对大鼠EAE的有效作用时间在实验大鼠免疫诱导后第8~14天(发病初始期),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咪唑克生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小胶质细胞 炎性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