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日前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荧光假单胞菌株M18,在我国率先研制出了具有广谱、高效、安全,能有效控制真菌性根腐和茎腐的生物农药,定名为”甲嗪霉素”。黄瓜和西瓜的枯萎病、甜瓜的蔓枯病、辣椒的根腐病等瓜果蔬菜难以治愈的顽症有了克星。

  • 标签: 生物农药 甲嗪霉素 症状 治疗
  • 简介:雷帕霉素是由吸水链霉菌产生的三十六元环含氮三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结构中包含非常特殊的被α,β-二酮己哌啶酸胺分子所掩盖的半缩酮。雷帕霉素最早在智利的复活节岛上分离获得,发现其对白色念珠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及颗粒发癣菌等真菌具有显著的杀菌活性。后来发现,雷帕霉素还具有免疫抑制活性和抗排斥反应作用,由此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但其抗真菌研究反而因此被忽视。

  • 标签: 雷帕霉素 生物农药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吸水链霉菌 白色念珠菌 Β-二酮
  • 简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个麦区的5个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菌株对井冈霉素的抗药性;在含井冈霉素的PDA平板培养基上对禾谷丝核菌进行继代培养,以诱导抗药性菌系;测定了抗性菌系对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并比较了抗性和敏感菌系对渗透压的敏感性及药剂处理后两种菌系培养液内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田间禾谷丝核菌菌株对井冈霉素分别产生了7.26、7.75、10.46、14.92和23.31倍的抗性。室内继代培养36代,禾谷丝核菌对井冈霉素的抗性达49.24倍,形成了抗井冈霉素菌系。抗井冈霉素菌系对嗯醚唑、福美双、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和咯菌腈分别产生了48.58、21.78、17.62、10.95、2.55和1.78倍的交互抗性。抗性菌系在较低和较高渗透压下其生长抑制率均大于敏感菌系,用井冈霉素处理抗性和敏感菌系后。其体内的电解质都严重外渗,且抗性菌系在10h内的外渗量明显大于敏感菌系。

  • 标签: 禾谷丝核菌 井冈霉素 抗药性 交互抗性
  • 简介:采用薄层层析、紫外吸收光谱以及气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了苍白杆菌Ochrobacterumsp.B2降解甲基对硫磷的中间产物.结果表明,B2水解甲基对硫磷产生对硝基苯酚(PNP),PNP通过产生4-硝基邻苯二酚(4-nitrocatechol,4-NC)和1,2,4-苯三酚(1,2,4-benzenetriol)的途径进一步代谢.苍白杆菌B2可以以PNP和4-NC为碳源生长,在菌的初始OD600值为0.02时,B2可在48h内将50mg/L的PNP完全降解,在60h内,将30mg/L的4-NC完全降解.

  • 标签: 苍白杆菌 甲基对硫磷 对硝基苯酚 4-硝基邻苯二酚 1 2 4-苯三酚 降解
  • 简介:采用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了一种检测水稻田水和土壤中春雷霉素残留的方法。田水样品直接过滤后经阳离子固相萃取(SCX—SPE)柱净化;土壤样品用V(丙酮)=(水)=3:7的混合溶液超声提取后经相同方法净化。以庚烷磺酸钠为离子对试剂,采用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IP-HPLC)进行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在0.055~0mg/L之间,相关系数(r)为0.9999。当春雷霉素在田水和土壤中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5mg/L和0.01~0.5mg/kg时,其在田水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3.8%~9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7%~5.2l%;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9.7%~84.5%之间,RSD为4.39%~5.62%。方法的检出限(LOD)在田水和土壤中分别为0.001mg/L和0.001mg/kg,定量限(LOQ)分别为0.01mg/L和O.01mg/kg。采用所建方法对广东、广西和湖北3地2011年春雷霉素在田水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在水稻田水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田水中消解迅速,半衰期分别为2.88d(广东)、2.52d(广西)和2.68d(湖北);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比水中的慢,半衰期分别为4.12d(广东)、5.4ld(广西)和4.89d(湖北),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d)。

  • 标签: 春雷霉素 田水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纳他霉素和乙霉威对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的抑制活性,同时采用药液培养法间接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药剂对菌丝体糖、蛋白和电解质渗漏的影响。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如)在25℃下为37.42μg/mL,在5℃下为0.9840μg/mL,活性提高了37倍;乙霉威对供试菌的活性在5℃下较25℃提高了5倍。25℃下经纳他霉素处理8h后,菌丝体可溶性糖渗漏量为6.5mg/g,蛋白渗漏量为162μg/g,药液电导率为700μs/cm,均显著高于相同条件下的0.1%吐温-80对照和乙霉威处理。不同处理温度之间,温度越低菌丝内含物的渗漏量越少。

  • 标签: 纳他霉素 灰葡萄孢 抑制作用 作用机理
  • 简介:以多菌灵为对照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悬滴法和浸渍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纳他霉素对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菌核萌发的毒力,研究了常温下两种药剂对菌株产孢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及多菌灵对灰葡萄孢不同生育阶段菌体的抑制作用随温度降低而有不同程度增强;分生孢子对药剂最为敏感;温度对药剂对菌丝毒力的影响最显著;多菌灵对菌株不同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均高于纳他霉素。供试药剂对菌株产孢时间和菌核产生时间无显著影响,但多菌灵可显著刺激菌株产孢和菌核形成。

  • 标签: 纳他霉素 多菌灵 灰葡萄孢 毒力 生物学性状
  • 简介:以抗氰戊菊酯棉铃虫六龄幼虫中肠组织总RNA为模板,采用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条件进行不断探索和优化,成功克隆出全长为1557bp的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DQ497428)。该片段包括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1515bp)及5′端的42个碱基,编码504个氨基酸残基。与国外报道的细胞色素P450CYP6B7基因(GenBank登录号AF031468)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75%和98.81%,为CYP6B7的等位基因。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抗性品系棉铃虫中肠组织中CYP6B7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品系的,初步表明CYP6B7在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药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棉铃虫 氰戊菊酯 抗药性 细胞色素P450 CYP6B7 RT-PCR
  • 简介:采用人工饲料添加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槲皮素、2-十三烷酮和葫芦素B3种植物次生物质对B型烟粉虱Bemisiatabaci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影响,同时比较研究了用3种植物次生物质处理后敌敌畏、脱叶磷、灭多威、乐果和氧乐果5种药剂对CarE的抑制中浓度(Ⅰ50)的变化。结果表明:0.01—1.0mg/mL的槲皮素对B型烟粉虱成虫CarE活性均具有明显的诱导增加作用,最高为对照的4.32倍;0.1和0.5mg/mL的2-十三炕酮处理使CarE活性比对照分别下降了22%和58%;0.75~30.0mg/L的葫芦素B对烟粉虱CarE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用1.0mg/mL的槲皮素处理24h后,敌敌畏和脱叶磷对烟粉虱CarE的Ⅰ50轴值分别增加为对照的20.05和3.16倍;3.75mg/L的葫芦素B处理后,敌敌畏和灭多威对CarE的Ⅰ50值分剐增加为对照的25.94、2.45倍;1.0mg/mL的2-十三烷酮处理后敌敌畏、脱叶磷和乐果对CarE的Ⅰ50值分别降低了89%、83%和90%。

  • 标签: 烟粉虱 槲皮素 2-十三烷酮 葫芦素B 羧酸酯酶 杀虫剂
  • 简介: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B1514可湿性粉剂(WP)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于2014–2015年在中国河北省文安县、献县、枣强县及辛集市4个实验站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B1514WP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采用失重法测定了其对玉米秸秆腐解效果的影响,利用稀释平板法研究了其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并测定了该菌剂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至拔节期,B1514WP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均显著高于B1514片剂,但明显低于戊唑醇湿拌种剂(WS);成熟期,辛集、献县和枣强试验点B1514WP处理组平均防效为64.0%,与戊唑醇WS处理差异不显著,比B1514片剂处理组高7.2%,差异达显著水平,而文安试验点B1514WP处理组防效为65.2%,与B1514片剂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戊唑醇WS处理组。在成熟期,B1514WP对玉米秸秆的累积腐解率为64.2%,较空白对照提高38.6%,但与B1514片剂和秸秆腐解剂处理差异不显著。此外,B1514WP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数量(92.8%),降低了真菌数量(48.4%),但对放线菌数量无显著影响。采用B1514WP拌种后,小麦株高和分蘖数分别比空白对照提高8%和12%;4个试验点小麦平均产量为7545kg/hm2,分别比B1514片剂、戊唑醇WS、秸秆腐解剂处理和空白对照提高6.8%、5.5%、9.3%和10.9%。研究表明,B1514WP对小麦纹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效,并能加速秸秆腐解,增加土壤中细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促进小麦生长并增产。

  • 标签: 枯草芽孢杆菌 B1514 可湿性粉剂 小麦纹枯病 秸秆腐解 土壤微生物
  • 简介:为了寻找高效、安全的具有除草活性的新化合物,利用2-取代乙酰氯和2H苯并[b][1,4]嗯嗪-3-酮反应合成了9个N-(7-氟-3-氧-3,4-二氢苯并[b][1,4]噁嗪-6-基-)乙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NMR确证。初步除草活性测试表明:在有效剂量75g/hm^2下,化合物5d芽后茎叶处理对刺苋Amaranthusspinosus等4种杂草显示出90%以上的抑制率。

  • 标签: [1 4]噁嗪乙酰胺 合成 除草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