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中韩翻译中主语成分换译与语序变换进行了总结研究。通过大量实例将主语成分的换译分为“主语译为宾语”、“主语冠形语译为谓语”两种类型;语序变换主要整理了主语的省略与添加、“一方面,另一方面”的语序翻译及与“”有关的语序两方面。

  • 标签: 中韩翻译 主语成分 换译 语序变换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输血前的状况,并探讨输血前检查项目设置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拟输血患者的输血前检查资料。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结果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共检出HBsAg阳性174例(13.74%),抗-TP(TP)阳性14例(1.11%),抗-HCV阳性6例(0.47%),抗-HIV1/2阳性1例(0.08%)。结论使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sAg、抗-TP、抗-HCV、抗-HIV1/2,了解输血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感染情况,对减少医疗纠纷,加强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危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患者 输血前检查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 职业暴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3年7月9862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输血反应统计分析。结果本院近两年9862例进行输血的患者当中发生了78例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79%。其中血液替代制品输血不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成分输血引起的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滤除白细胞输血为0.65%,自体输血为0.34%。输血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发热和过敏为主。结论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血液替代制品<自体输血<滤除白细胞输血<成分输血

  • 标签: 血液替代制品 成分输血 自体输血术 白细胞滤除技术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情景模拟训练在护士安全输血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73名低年资本科护士采用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法进行安全输血培训,设计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方案,由技能培训教师和临床一线带教老师演练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观察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护士输血相关知识水平较培训前有所提高(P〈0.05)。结论:安全输血培训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提高低年资护士输血相关知识及技能,保证患者安全输血

  • 标签: 情景模拟训练 低年资护士 安全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手术中患者临床输血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深入分析相关安全性问题,以期为保障输血安全性提供一定的支持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6年4月于本院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3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行术中或术后输血,其中180例患者行冰冻血浆输入,200例患者行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入,观察患者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在进行冰冻血浆输血治疗的18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在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的20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数为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结论对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输血,应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比全输血具有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普通外科手术 全输血 成分输血 床输血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前Rh血型检测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1282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输血之前运用凝集法对输血患者进行Rh(D)、Rh(C)、Rh(c)、Rh(E)、Rh(e)血型抗原检测。结果1282例输血者中,Rh(D)阳性率为98.83%,Rh(C)阳性率为91.42%,Rh(c)阳性率为85.96%,Rh(E)阳性率为45.39%,Rh(e)阳性率为68.25%。结论患者在输血之前,给予其Rh(D)血型抗原检测,有利于保障用血的合理性;同时,由于Rh(E)抗原阴性率高,所以应当重视Rh(E)抗原阳性血输注之后产生不规则抗体,还应当给予患者Rh(C)、Rh(c)、Rh(E)、Rh(e)抗原测定。

  • 标签: Rh血型 检测 输血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推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方法将本院2001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102例进行总结,根据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汇总。结果发生发热反应的有21例,约占20.6%,过敏反应的有80例,约占输血不良反应的78.4%,发生急性溶血反应的1例,约占输血反应的1%,由于观察例数较少,急性溶血反应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推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

  • 标签: 静脉输血 不良反应 护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意外抗体产生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接受输血的13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免疫意外抗体进行筛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意外抗体产生情况。结果输血不良反应患者56例(4.0%)。其中非溶血性38例(2.7%),发热11例(0.8%),过敏20例(1.4%),头痛及胸闷共7例(0.5%);溶血性18例(1.3%),产生最多的是IgG类抗体。女性免疫意外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意外抗体的检出率与输血史和妊娠史有关,不同人群意外抗体检出率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加强意外抗体筛查,合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意外抗体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减少、避免因病历书写不规范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抽查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的部分住院输血病历,并对抽查病历按统一的“住院病历评分标准”进行逐一审阅、评分。结果共检查住院病历72份,其中甲级病历(90分及以上)共59份;乙级病历(75~89分)10份;丙级病历(74分及以下)3份。结论通过专职小组监控,病历书写的内涵、逻辑推理的严谨性、书写内容的科学性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各级医师医疗风险防范意识亦有所提高。

  • 标签: 输血病历 质量检查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在寒冷季节,常规输血可能因寒冷刺激给患者带来不适感,我科对2014年及2015年两年冬季(11-3月)175例患者进行库血恒温加温后输注,并与154例输未加温血液的患者进行临床对比,针对存在问题找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临床输血护理的安全性3,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血液/ /输血技术 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胎母输血综合征(fetalmaternalhemorrhage,FMH)病因和诊治要点,以改善母婴结局。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FMH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孕41+1周、自觉胎动减少1天入院。人院后查胎心监护平直,考虑胎儿宫内窘迫,急诊行剖宫产术分娩1女婴,术中一切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呼吸弱、肤色苍白、肌张力弱,经复苏抢救好转,转入新生儿科,予以输血等对症治疗,成功救治该新生儿。诊断新生儿重度贫血。术后查母血甲胎蛋白1215ug/l,补充诊断FMH。结论提高对FMH的认识,对FMH的快速及时正确诊断是改善围生儿预后的关键。

  • 标签: 胎母输血综合征 胎儿窘迫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接受体检的160例健康群众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根据其验血方式的差异,将参与实验的160例群众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平均每个小组各80例群众,对照组采取一般的形式进行验血,研究组的体检群众则采取凝聚胺技术进行验血,检测结束后,对两组成员的检测效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在进行相应的抗体(青霉素)识别时,研究组群众的血液样本在肉眼观察下就可进行相关的操作,而对照组群众的血液样本则需在显微镜的协助下进行操作,Rh抗体鉴定时,研究组需要的血清数量是对照组的10%,通过比较得知,研究组群众检测的效果与对照组群众进行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其检测效果,对其输血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 标签: 输血 凝聚胺技术 检验 优势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地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等疾病的感染状况。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12月共1905例输血前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144例,阳性率为7.56%;抗-HCV阳性54例,阳性率2.52%;抗-HIV阳性1列,阳性率0.52%;抗-TP阳性48例,阳性率为2.52%。男女两性的感染率是没有明显差异的(p>0.05)。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年组和老年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高,青少年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抗-HCV、抗-TP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抗HIV阳性率略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乙肝、丙肝、梅毒的感染率较高,对患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检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有效的加强了输血安全,为血液传播疾病引起的医患纠纷提供证据。

  • 标签: 输血 乙肝 丙肝 艾滋病和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