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中,输注红细胞出现输血反应共24例,占49.0%,输注血浆类出现输血反应23例,占46.9%,输注血小板类出现输血反应2例,占4.1%。输血反应类型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共38例,占77.6%,其次为发热反应共9例,占18.4%,恶心、胸闷反应各1例,占4%。结论导致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反应类型较多,临床医务人员应增强成分输血安全意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成分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成分输血在治疗慢性贫血患者时的临床治疗效果,探究其临床上的治疗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贫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人,选择一组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输血治疗,另外一组作为观察组,进行成分输血的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0%,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分输血在治疗慢性贫血患者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相对于传统法的常规治疗方法有着更高的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贫血 成分输血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分输血在产科出血合并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科在2014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例产科出血合并D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予以常规综合治疗和成分输血,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本组患者的悬浮红细胞输入量为(13.6±2.1)U,新鲜冰冻血浆输入量为(1550±300)ml,冷沉淀输入量为(20.5±4.6)U,血小板输入量为(2.3±0.3)个。本组患者治疗后的HGB、PLT、FI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PT、TT、APTT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经及时的抢救治疗,9例治愈出院,1例在抢救6d后放弃治疗。结论对产科出血合并DIC患者辅助应用成分出血,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及各项血液指标,提高抢救成功率,是产科抢救DIC患者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

  • 标签: DIC 产科出血 成分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成分输血治疗小儿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自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白血病患儿35例,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实施成分输血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评定。结果35例白血病患儿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达88.6%。结论将成分输血法应用于小儿白血病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成分输血 小儿白血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子宫肌瘤合并贫血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血制品对其预后的作用。方法对128例确诊有子宫肌瘤并合并贫血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分成两组,比较术前、术后第4d白细胞等指标,评价预后。结果输血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增高明显优于未输血组,白细胞及白介素-6与术前差异不明显,但低于未输血组;输血组术后发热率、住院时间较未输血组明显降低。结论对贫血的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输注适量成分血利于患者预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子宫肌瘤 围手术期 成分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重视成分输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必要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9日骨科收住的甲型血友病右股骨干骨折患者1例,术后出现失血性休克,经合理成分血输注,病情平稳。结果甲型血友病术后失血性休克采用红细胞悬液、血浆、冷沉淀联合输注,效果显著、病情平稳。结论针对需输血的患者,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输注,既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传染病,又能达到安全有效合理的输血

  • 标签: 成分输血 合理应用 甲型血友病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成分输血治疗在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随机选取,60例患者都收治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间。对其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值的变化,还有输注血小板后24h的血小板回升率等数据进行观察和计算,并研究受供血者个人情况,比如性别等对其悬浮红细胞具有什么影响。结果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以及红细胞输注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前者移植后优于移植前,后者移植前优于移植后。如果供受者具有一致的血型,那么其输注效果优势较高。结论对于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影响悬浮红细胞等效果的因素包括供受者血型以及是否移植造血干细胞等。

  • 标签: 白血病患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 成分输血
  • 简介:摘要标准、规范地临床输血过程是输血安全性能及临床服务质量的保证,因此,临床需科学、合理的使用血液,已达到输血目的。本文主要论述合理用血,确保输血安全的临床措施。

  • 标签: 输血 安全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输血不良反应。方法将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52例大剂量输血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输血成分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少白细胞组(n=26)与对照组(n=26),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法,少白细胞组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法,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少白细胞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2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量出血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差,疾病复杂,内部屏障系统遭到破坏,应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法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该种技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少白细胞技术输血 常规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少白细胞输血与常规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需要输血患者94例作为实验对象,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47例)和观察组(n=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血,观察组患者采用少白细胞输血,对比分析两种不同输血方式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输血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少白细胞输血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少白细胞 常规 输血 不良反应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2016年5月100例住院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计50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输血流程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进行输血路径操作。着重比较两组护士在对输血过程中出现差错的频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护理在输血方面出现的差错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要由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降低护理输血操作中的差错率,提升患者资料满意度,可在临床上适当的推广应用。

  • 标签: 输血路径 临床输血 护理
  • 简介:从世界范围看,由于广泛存在对血液的不正确使用,造成临床血液供应紧缺,且增加患者的健康风险,为此,WHO血液安全和临床技术策略指出:提高临床输血水平,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是保证输血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临床治疗贫血的传统输血阈值是Hb100g/L(Hct30%),该值是根据最大氧输送到外周器官的理论计算值而人为设定的。

  • 标签: 限制性红细胞输血 输血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输血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情况,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重要性和高危科室。方法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对需要输血的2500例患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结果2500例申请输血的患者不规则抗体总阳性率为1.0%;微柱凝胶检出的敏感度为100%,聚凝胺法敏感度为88.0%,2种方法的敏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病科、肛肠科以及肾病科不规则抗体检出阳性率占了总阳性率的80.0%。结论微柱凝胶法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的筛检敏感度高,更有利于保证临床上的输血安全;对于肝病科、肛肠科以及肾病科等出现反复输血的科室,在输血前更应该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以减少输血风险。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微柱凝胶法 输血安全 交叉配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抽取来我院拟输血或手术备血的5000例患者(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500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使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并对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500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中,有33例患者为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阳性率0.66%,其中男性11例,女性22例,性别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5;33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为Rh血型系统;有10例患者为MNS血型系统;有5例患者为Lewis血型系统;有4例患者为其他。33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有25例患者为血液病、肿瘤,有8例患者为其他疾病,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为保证输血安全,输血前对患者实施不规则抗体筛查十分必要,尤其对于血液病、肿瘤患者应提前预警。

  • 标签: 输血 不规则抗体 输血安全 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