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9 个结果
  • 简介:胃肠动力障碍所致的消化系统症状,如早饱、腹胀、嗳气等,是病人就诊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主要依赖促胃肠动力药物进行治疗。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部分病人的疗效不满意,故开发和应用经济实惠、安全有效的新疗法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胃肠起搏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2004-08引进胃肠起搏器,采用生物电反馈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病人,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生物电反馈 胃肠动力障碍 治疗 胃肠起搏
  • 简介: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强化的TPN对胃肠道手术后蛋白质的合成、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标准TPN与谷氨酰胺+TPN治疗的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蛋白质合成、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相比较.结果加谷氨酰胺的营养组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的变化较标准营养支持更明显,白蛋白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病人手术后的IgG、IgM水平都超过术前,且使用Gln组较标准TPN组增加更明显(P<005),IgA的变化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肠功能的恢复标准营养支持组为282±118天,加谷氨酰胺的营养支持组为248±082天.结论加用谷氨酰胺的TPN较标准TPN对胃肠手术后的病人的氮平衡的恢复、蛋白质的合成、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的恢复更为有利.

  • 标签: 谷氨酰胺 胃肠道 手术
  • 简介:患者。男性,30岁。主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7天,于2003年7月14日入院。1周前因进食涮羊肉3小时后出现腹痛,并呕吐1次,呕吐物为鲜红色羊肉,此后出现持续性腹胀伴恶心、食欲不振。于两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伴腹泻,每天7~8次,呈水样便,无脓血,无坐急后重感,无寒战、发热。即往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化学毒物接触史,于两周前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 胃肠炎 腹水
  • 简介:瘦素(Leptin)是近年来发现的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主要由脂肪细胞表达。已知译名有消脂素、瘦素、瘦因子和苗条因子等。其主要功能是调控身体能量平衡特别是脂肪沉积量,具有中枢性抑制摄食作用。可存在于胎盘和胃等组织。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近年来人们对瘦素在胃肠道的作用进行了部分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瘦素 胃肠道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国内报道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文献45篇计95例。结果①有过敏史者8例(占84%);有过敏诱因者41例(占43.2%)。②临床症状多样化,分型:黏膜病变型占61%,肌层病变型占9.4%,浆膜病变型占29.5%。③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者90.5%;骨髓检查及腹水检查阳性率达100%;血沉异常者占8118%;lgE异常者占47.3%;胃镜病理提示有嗜酸粒细胞浸润者92.6%;肠镜病理提示有嗜酸粒细胞浸润者62.5%。④激素治疗66例,治愈率100%;给予抗组胺等对症治疗25例,治愈率88%,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近10年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有增多趋势。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胃肠道多部位活检、骨髓检查、腹水检查、血沉及IgE的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本病预后良好,对激素治疗敏感,调整饮食及对症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特点 诊及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外源性人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转染对人胚胎成纤维细胞(hEF)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EF.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IRES2-增强性绿色荧光蛋白(EGFP)-hTERT正义重组质粒及pIRES2-EGFP空载质粒分别导入hEF中,相应称为hEF-hTERT和hEF-EGFP.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正常hEF、hEF-hTERT、hEF-EGFP中hTERT蛋白、分化抑制因子I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水平.用噻唑蓝(MTT)法测定3种细胞的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计算增殖指数(PI).结果(1)Westernblot:与hEF-EGFP和hEF比较,hEF-hTERT中的hTERT蛋白、Id1、PCNA和Ⅰ、Ⅲ型胶原表达水平均较高.(2)MTT法:细胞接种后第4-6天,hEF-hTERT的吸光度(A)值明显高于hEF和hEF-EGFP(P<0.05),接种后1-6dhEF与hEF-EGFP的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周期:与hEF-EGFP和hEF比较,hEF-hTERTG0/G1期细胞较少,S、G2/M期细胞较多;其PI为57.47%,高于hEF-EGFP(13.13%)和hEF(17.38%).结论外源性hTERT基因转染可使hEF增殖能力增强.

  • 标签: EGFP 基因转染 增殖 人胚胎成纤维细胞 HTERT蛋白 ID1
  • 简介: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FGIDs)在人群中十分常见。近年来的资料表明,许多FGID患者有症状重叠表现.这使FGID的病情变得更复杂,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诊治的难度和医疗资源的消耗。深入认识FGID症状重叠表现,对FGID的发病研究提出挑战。已成为目前新的研究热点。

  • 标签: 功能性胃肠病 症状 FGID 医疗资源 生活质量 发病研究
  • 简介:腹部手术后,由于麻醉和手术的刺激,抑制了胃肠功能,可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由此可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影响病人康复.笔者临床应用生大黄液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生大黄 术后 胃肠功能恢复 疗效
  • 简介: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消化道传染病。病的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能发病。2005年1月,某猪场发生本病。现将本病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诊治 传染病 消化道 呕吐 腹泻
  • 简介:患者男性,31岁。因四肢肌无力1年,进行性加重伴吞咽困难、大小便困难半年于2003年5月21日以胃肠道动力障碍查因收入我科。患者于2002年4月始出现四肢肌无力,全身肌肉进行性萎缩。近半年来出现吐词不清、吞咽困难、饮水返呛、腹胀明显,伴解大小便困难,大便2~3天1次,每次至少半小时,小便极度困难,次数明显减少。入院体查:心肺可,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 标签: 胃肠道动力障碍 小便 肌无力 吞咽困难 进行性 四肢
  • 简介: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FGIDs)是指一组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症状就诊。但无明确胃肠黏膜结构或生化异常可查的症候群。心理、社会因素可加重FGIDs患者症状,患者可同时伴有躯体症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最初该类疾病被认为是胃肠神经官能症。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精神压力与患者症状发作有关。其主要决定患者的就医行为。此后。FGIDs发病机制的研究又集中在胃肠动力改变方面。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均发现了各种胃肠动力异常,但其与症状的相关性较差。无法解释FGIDs患者多种多样的症状。近年研究发现FGIDs患者胃肠道存在一个或多个部位对机械或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高。目前认为内脏高敏感是FGIDs症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近年来其产生的部位、发病机制及其调节已成为FGIDs研究的热点。

  • 标签: 功能性胃肠病 内脏高敏感 肠易激综合征(IBS) 消化道症状 胃肠动力异常 患者症状
  • 简介:目的:胃肠道癌根治手术与辅助性化疗的应用,提高了胃肠道癌的根治手术切除率,延长生存期.方法:术前、术后辅助性化疗.结果:56例采用术前、术后辅助性化疗,全部存活至今.结论:术前、术后辅助性化疗是提高胃肠道癌根治手术率,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胃肠道癌 根治手术 辅助化疗
  • 简介:目的:对促胃肠动力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结果及结论:胃肠动力药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轻瘫、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肠应激综合征、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高选择性5-HT,受体激动荆莫沙必利和胃肠双动力药伊托必利,疗效更加确切,不良反应更少,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有价值的研究空间。

  • 标签: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促胃肠动力药 临床应用进展
  •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试验改进腹腔镜加压吻合器在胃肠吻合中的应用方法并观察其效果.方法:在犬上消化道吻合手术中,采用腹腔镜加压吻合器操作指导及改进后的手术操作步骤两种不同的方法实施吻合,根据手术录像记录每一吻合操作的各步骤时间及动作次数等数据,通过实际操作及统计分析对比两种吻合方法,并在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行吻合口处病理切片检查以观察吻合效果.结果:采用改进后的吻合方法无吻合口漏发生,较原吻合方法在实际操作时更加简便可靠,平均置入吻合夹时间减少32%,尝试次数减少66%,无效操作减少74%,缝合操作孔针数减少39%;术后2周吻合口处浆膜愈合完整,肌层及粘膜下层纤维增生,粘膜已覆盖吻合口.结论:腹腔镜加压吻合器在胃肠吻合中采取改进的吻合方法效果更佳,术后2周可形成光滑完整的吻合口.

  • 标签: 腹腔镜加压吻合器 手术方法 吻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