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视域下汉语四字词组的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未填写
出处 《中华现代教育》 2009年45期
关键词 互文性 四字词组 异化 归化 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翻译研究已经走出了对等理论的窠臼,越来越多的理论视角被引入进来,从多个方面来观察 研究翻译这一跨文化活动。互文性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学者提倡的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与其它文本相互交织,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之间互相参照 彼此牵涉,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对汉语四字词组的翻译作以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与教学有所启发。 互文性理论的基本内涵 互文性又称&ldquo 跨文本性&rdquo &ldquo 文本间性&rdquo 或&ldquo 文本互涉&rdquo (intertextuality)是一种文本理论,它源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由法国符号学家 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亚· 克里斯蒂娃(Julia Christiva)在1969年《符号学》一书中首次提出。后来,热拉尔· 热奈特(Gerard Genette) 哈姆蒂(Hatim)和梅森(Masion)分别提出狭义和广义的互文性。其意为特定的文本与其它相关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即文本之间互相指涉 互相映射的性质。这种相互关系可以理解为原文的一部分进入当前文本之中,获得不同于原文本的新的意义,属文本间的一种&ldquo 延异&rdquo 和&ldquo 播撒&rdquo 1,也就是文本之间的异质性和对话性。互文性主要包括语言互文性 文化互文性和媒体互文性三种特征。 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 历史的,或社会的 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取代了传统,自主 自足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被打破。互文性理论将解构主义的 新历史主义的,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合理因素都纳入了其体系之内,从而也使自身在阐释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互文性理论以形式分析为切入点,最终让自己的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即一个从文本的互文性到主体的互文性(也可称之为&ldquo 互射性&rdquo 或&ldquo 互涉性&rdquo )再到文化的互文性的逻辑模式。互文性理论以&ldquo 影响&rdquo 为其核心要素,将众多的影响文学创作的因子纳入其关注的领域,从而也使自己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研究的层面,而进入到多重对话的层面。
出版日期 2009年12月2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

相关关键词

互文性 四字词组 异化 归化 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翻译研究已经走出了对等理论的窠臼,越来越多的理论视角被引入进来,从多个方面来观察 研究翻译这一跨文化活动。互文性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学者提倡的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与其它文本相互交织,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之间互相参照 彼此牵涉,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对汉语四字词组的翻译作以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与教学有所启发。 互文性理论的基本内涵 互文性又称&ldquo 跨文本性&rdquo &ldquo 文本间性&rdquo 或&ldquo 文本互涉&rdquo (intertextuality)是一种文本理论,它源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由法国符号学家 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亚· 克里斯蒂娃(Julia Christiva)在1969年《符号学》一书中首次提出。后来,热拉尔· 热奈特(Gerard Genette) 哈姆蒂(Hatim)和梅森(Masion)分别提出狭义和广义的互文性。其意为特定的文本与其它相关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即文本之间互相指涉 互相映射的性质。这种相互关系可以理解为原文的一部分进入当前文本之中,获得不同于原文本的新的意义,属文本间的一种&ldquo 延异&rdquo 和&ldquo 播撒&rdquo 1,也就是文本之间的异质性和对话性。互文性主要包括语言互文性 文化互文性和媒体互文性三种特征。 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 历史的,或社会的 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取代了传统,自主 自足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被打破。互文性理论将解构主义的 新历史主义的,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合理因素都纳入了其体系之内,从而也使自身在阐释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互文性理论以形式分析为切入点,最终让自己的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即一个从文本的互文性到主体的互文性(也可称之为&ldquo 互射性&rdquo 或&ldquo 互涉性&rdquo )再到文化的互文性的逻辑模式。互文性理论以&ldquo 影响&rdquo 为其核心要素,将众多的影响文学创作的因子纳入其关注的领域,从而也使自己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研究的层面,而进入到多重对话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