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与语篇记忆的相关性分析(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3
/ 2

摘要:语篇分析是一门年轻但有价值的学科,它促进了语篇教学的诞生。本文以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为基础,说明语篇记忆的重要性;并结合图式理论来论述语篇分析对语篇记忆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语言输入;语言输出;语篇分析;语篇记忆;图式理论

一、语篇记忆的必要性

作为高中一线教学的英语教师,笔者一直认为,语篇记忆,即朗读背诵,对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在高中阶段,学习者经过了几年的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若能结合课堂上老师讲授的语篇教学的知识,进行语篇记忆,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法。

前些日子在《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4日,第1版)上看了一篇文章《诵千古名篇,启智慧之门——关于经典课文诵读的对话》(作者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老师》编辑部主任李振村老师),很受启迪。文中写道:“第一,任何人成长的过程中,都必须记忆储存一些东西,我们还没有听说人类历史上有谁能够不记忆知识而有所创造、有所发展的,一切创造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知识储备哪里来?记忆是最最重要的渠道。过去评价一个人有学问,就说这个人有私塾功底。什么是私塾功底?一句话,就是背诵的功夫”。李老师还说:“让孩子们背诵千古名篇是否是苦上加苦,累上加累,关键看孩子的感觉。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再苦再累他们也感觉快乐”。“背诵是对大脑潜在智能的最好开发,博闻强记的人大多具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

由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学习者本人,还是英语教师,都多多少少对朗读背诵的效果持怀疑的态度,担心吃力不讨好,害怕影响正常的教学。其实,英语和汉语一样是语言学习,何不把我们老祖宗的朗读背诵之“法宝”借用到英语学习中来?作为初学者,如果不是生活在说目的语的自然语言环境中,缺少语篇记忆这一环节,我们很难真正掌握这门外语。

朗读与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汉语的“看家本领”,有利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关于朗读与背诵的妙处,古人总结了很多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等等。

据笔者了解,在我国的小学和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利用朗读和背诵的方法学习英语非常普遍,而且效果很好。但到了高中,由于教学难度增加,加之高中英语教师未对诵读作硬性的要求,所以好不容易养成的好习惯一进入高中阶段就放弃了。笔者作为一线高中英语教师,真的觉得很遗憾!本文结合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理论来说明语篇记忆的必要性,并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来论述语篇分析对语篇记忆的促进作用。

二、语篇记忆的理性分析

语篇记忆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转引自李慧等):第一层是表层再现,即对语篇中出现的具体字句的再现;第二层是命题再现,即对语篇所表达意义的的记忆;第三层是情景再现,即对语篇所描述的世界中的事件的状态模型的记忆。

语篇记忆一般包括朗读与背诵两个环节。背诵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手段,是对所学的内容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和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语言材料的灵活运用。要达到背诵某篇文章的目的,理解是前提,而朗读可以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因为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过程。

1.信息加工心理学对记忆的解释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张大钧,2004)把学习与记忆看成信息加工的过程,并根据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长短,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研究表明,只有长时间记忆才能以语义进行编码,且记忆容量大。同时长时记忆系统还是记忆的储存区,这里储存的信息可以被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激活,用于对新信息进行同化、理解并对外界进行反应,也可以直接提取结果,进入反应生成器,引起反应。

朗读背诵也是新信息的加工过程。由于人脑过于不断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学习材料之间会产生干扰作用,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遗忘现象。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反复诵读正是阻止知识遗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是信息深加工的过程。所谓深加工,是指通过关注记忆材料的细节或赋予意义并与有关观念形成联想等,以对新材料进行多个方面的感知,从而提高保持效果的方法。

2.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的分析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认为(高翔,2005),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通过习得途径而获得的,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学习者大量地接触略高与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Krashen强调“语言输入”的特点是:一是可理解性。理解的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可以理解的,这是语言学习的必备条件。二是趣味性和相关性。输入的语言材料既要有趣,又要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相关联,这样学习者就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三是非语法程序安排。语言习得的内容不必按照语法程序安排,而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四是足够的输入量。输入量的多少与学习者所达的相对位置及水平相关;语言输入的水平既不能远远超过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也不可低于或接近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最佳的语言输入应是i+1(i表示目前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五是潜意识性。Krashen认为,要使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理解,最好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学习外语,而是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语言的意义上,即“潜意识”学习。

我国学英语的人很多,但不可能全部拥有学英语的自然环境,所以只能人为创造条件,促进语言的有效输入。除了课堂教学这种主要的语言输入途径之外,朗读背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补充。而且,通过诵读,学习者可以学以致用,在英语听力、口头表达,阅读和书面表达时积极地输出和再现所朗读或背诵的语言材料。 按Krashen的输入理论,一旦语言输入激活学习者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学习者语言知识发生重构而达到语言习得。

但仅仅有语言输入是不够的,笔者以为,有效的语言输出才是检验语言学习效果的一个途径。Swain(转引自张季红,卢仁顺)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顺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Swain(转引自卢仁顺)的“输入假设”认为,输出能激发学习者从以语义为基础的认知处理转向以句法为基础的认知处理。前者是开放式的、策略性的、非规定性的,在理解中普遍存在;后者在语言的准确表达乃至最终的习得中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