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王大敏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内三科四川凉山615000)

【摘要】目的:分析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所接收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以及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分析其症状以及危险因素。结果:后循环脑梗死常出现的症状有:眩晕、头晕以及肢体无力,其次是语言不清、行走不稳以及吞咽困难。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以及高血压。不常见因素:HCY5、以往卒中病史、酗酒、肿瘤8例和心房颤动。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症状有头晕、眩晕等,危险因素: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以及高血压。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3-0127-01

从疾病特征角度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的情况十分相似,但是后循环脑梗死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多年来在检查方面主要采用的是CT,这存在较大局限性,而且对后循环脑梗死的研究不多,因此,这也导致人们对后循环脑梗死认识不足。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影像学技术发展成熟并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其中磁共振成像等在临床检查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对后循环脑梗死研究逐渐增多,例如便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后循环脑梗死症状、危险因素等[2],在治疗方面提供参考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所接收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两名以上神经科的医师实施诊断,同时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纳入标准如下:

第一,急性缺血性卒中距起病小于7d;

第二,通过CT以及MRI检查之后,已经确诊是后循环脑梗死。

排除标准如下:

第一,神经功能出现缺损的症状;

第二,分水岭区和前循环脑梗死;

第三,少见病因,例如血管炎、动脉夹层、脑静脉血栓以及创伤性的血管损伤等。

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56例,女性患者有44例,年龄为40至90岁,平均年龄是(68.3±11.2)岁。

1.2方法

患者入院之后就收集其基本资料,其中就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以及后循环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此外,还记录患者所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患者中已经诊断患糖尿病的情况,则需要指导患者服用相关的降糖药物),空腹血糖为≥126mg/dl),或者是餐后2h血糖为≥200mg/d1;高血压(诊断患者患高血压,需要服用对应的降压药物[3],通过反复测量患者的血压,大约为≥140/90mmHg);血脂异常情况(诊断情况属于血脂异常,指导患者服用对应的降脂药物,其中空腹测量,其总胆固醇为≥220mg/d1,而三酰甘油为≥150mg/d1,低密度的脂蛋白胆固醇是≥120mg/d1)。对于冠心病、酗酒、心房颤动、吸烟以及肿瘤等及既往的脑卒中病史也做出记录。患者症状与体征情况,主要是通过病因学检查,例如血液的检查(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白细胞、血红蛋白、肌酐、血小板计数、血脂、血糖、转氨酶、纤维蛋白、尿素氮、凝血酶原的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此外,还结合超声心动图、12导联的心电图、24h的心电图监测以及24h的血压监测[4]。对患者神经血管的检查工作主要运用的是血管超声(即颅外椎动脉超声、颅外颈动脉以及颅内多普勒超声)并与MRI血管造影联合检查,有的患者还通过数字减影造影检查,其动脉的狭窄程度大于50%,其定义是:动脉狭窄,如动脉的狭窄程度低于50%,同时神经功能发生缺损的情况,此情况和动脉密切的血管将其定义成狭窄[5]。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号(%)表示,而组间差异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方差表示,用χ2检验,将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见的症状有:眩晕67例(67.00%),头晕56例(56.00%),肢体无力64例(64.00%),其次是语言不清72例(72.00%),行走不稳56例(56.00%),吞咽困难46例(46.00%),一般体征如下:眼震52例(52.00%),意识障碍48例(48.00%),视野缺损45例(45.00%),复视62例(62.00%),记忆障碍46例(46.00%),听力下降34例(34.00%)。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34例(34.00%),血脂异常29例(29.00%),冠心病36例(36.00%),高血压47例(47.00%),一般危险因素主要是冠心病52例(52.00%),而不常见危险因素主要有:HCY5例(5.00%),以往卒中病史6例(6.00%),酗酒42例(42.00%),肿瘤8例(8.00%),心房颤动9例(9.00%)。

3.讨论

根据相关疾病统计资料可知,国内较高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较大的疾病。脑卒中属于其中之一,而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脑卒中患者都是由于缺血性卒中而死,后循环脑梗死的情况大约20%。后循环脑梗死疾病在临床中主要和前循环脑梗死之间有差异性,通过本研究详细分析可知,后循环脑梗死主要症状有:眩晕、头晕、肢体无力,其次是语言不清、行走不稳、吞咽困难46例,一般体征如下:眼震、意识障碍、视野缺损、复视、记忆障碍、听力下降、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高血压,而一般危险因素主要是冠心病,而不常见危险因素主要有:HCY5例、以往卒中病史、酗酒、肿瘤、心房颤动。

【参考文献】

[1]王光胜,童道明,杨同慧,等.心房颤动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12):1250-1252.

[2]吴毅杰,王贤慧,翟万庆,等.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08):77-79.

[3]朱冉.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躯体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1):94-95.

[4]孙葳,邢海英,彭清,等.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隐匿性躯体恶性肿瘤12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07):385-389.

[5]古红芳,任群,刘彦君,等.经食管心脏超声在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3):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