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是循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对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对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估循环血管状况方面的临床价值及研究进展。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血管 影像
  • 简介:目的评估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74例经头颅MRI确诊且资料完整的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以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274例循环梗死患者中,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占87.6%,严重残障(mRS4—5分)占9.9%,死亡占2.6%。mRS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Hcy)(P〈0.05)与预后相关。结论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病死率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长、入院时NIHSS评分高、既往有卒中史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预后不良。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龄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高龄循环脑梗死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与预后效果。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言语不清(37.5%)、头晕(42.0%)、偏侧肢体乏力(56.0%);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以高血压(80.0%)、高脂血症(45.0%)为主;发病部位主要是小脑与脑桥;预后不良者占24.0%,死亡率为4.5%,患者远端血管受累与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缺乏特征性症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应尤其注意远端血管受累与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者,改善其预后效果。

  • 标签: 高龄患者 后循环脑梗死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研究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I、MRA、DSA特征.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42例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急性循环脑梗死中约25%为进展性,发病3~5天内进展者多见.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高脂血症、吸烟.眩晕为最常见(85.7%),以及构音障碍50.0%,意识障碍47.6%,共济失调42.9%,肢体瘫痪66.7%(偏瘫52.4%、四肢瘫14.3%).多部位梗死多于单部位梗死,循环近段、远段同时梗死或远段梗死者,预后不良,基底动脉主干阻塞预后差.结论应提高对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认识,及时识别,尽早治疗.

  • 标签: 进展性卒中 神经恶化 后循环梗死
  • 简介:【摘要】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特点为突发局限或弥散的神经功能缺损,其已成为导致社会居民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循环脑梗死(PCCI)是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常见类型,疾病异常凶险,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为此起病后实现血管再通具有重要意义,故而PCCI血管内治疗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就PCCI血管内治疗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ACCI 血管内治疗 静脉内溶栓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循环脑梗死的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在入院采用头颅CT或者是MRI、心脏超声、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颅CTA或者是DSA等检查,并且在入院时、4周、8周采用Barthel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其病变部位、危险因素、以及DSA表现以及预后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中,8周后患者的Barthel评分大于85分的有65%(39/60),小于85分的患者有30%(18/60),发生死亡的有3例,死亡率为5%。结论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对其实施检查的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采用CT或者是MRI,而且及时的对患者进行cta检查或者是DSA检查,可以尽快的了解患者的病变范围和具体位置,以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的进行治疗,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后循环脑梗死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摘要急性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异常凶险,病死率超过90%。近年来,机械取栓已成为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导致脑梗死的重要方法,然而机械取栓在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导致的脑梗死治疗中是否有效、安全尚不明确。我们对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做简要综述。

  • 标签: 急性后循环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 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循环多发与单发脑梗死的病因差异.方法选择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71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分为多发组和单发组,按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结果28例多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9例,心源性栓塞4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2例,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脑卒中1例,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2例;43例单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0例,心源性栓塞4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25例,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脑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2例.多发组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常见(P=0.000),单发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更常见(P=0.000).结论急性循环多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 标签: 后循环 多发脑梗死 单发脑梗死 病因
  • 简介:【摘要】循环缺血性脑梗死,为脑卒中的一种,该病发生致死率较高,同时也存在很高的致残率,在缺血性卒中中约占20%,该病容易出现较多的变异性,侧枝循环相对较少,临床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晕、或者病人在头部与面部出现麻木的情况,也有病人呈现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者肢体共济失调,言语困难、吞咽困难等。患者的脑干结构与血管之间的相互支配情况并非与神经关系对应,这就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时有多种临床症状,单一症状出现的病人极少。而如何评判病人是否为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则需要根据病人的病史,包括各种体格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方可进行确诊。一般情况下怀疑病人为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病人均需要通过影像学进行检查,包括MRI或者头部CT均可对病人的疾病情况进行有效的确诊。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根据病人的缺血程度以及缺血持续的时间分为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有研究认为TIA是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是病人的血管狭窄导致了血流动力改变。而伴有TIA的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极易引发病人出现脑梗死循环缺血性的发生很有可能是致命的,病人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医学上对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关注度不高,更多的关注的是前循环,经常会出现循环缺血的病人诊断不准确。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轻型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出现临床病情恶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就诊的291例轻型循环脑梗死患者。以急性期临床病情恶化(clinical deterioration within 24 h,CD24h)和亚急性期临床病情恶化(clinical deterioration between 2 d and 14 d,CD14d)为主要终点事件。数据统计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应用Pearson Chi-Square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相应变量的组间差异,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主要终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主要终点事件CD24h和CD14d的发生率分别为21.6%(63/291)和30.6%(89/291),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比例为13.4%(39/291)。以CD24h为终点事件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高是增加CD24h风险的正性独立影响因素(OR=1.184;95%CI=1.078~1.300;P<0.01);小脑梗死(相比脑干梗死)(OR=0.250;95%CI=0.082~0.757;P=0.014)、非大动脉粥样硬化(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OR=0.026;95%CI=0.002~0.325;P=0.005)对CD24h有负性预测作用。以CD14d为终点事件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肺部感染(OR=28.085;95%CI=6.863~114.927;P<0.01)和基线NIHSS高(OR=1.114;95%CI=1.001~1.240;P=0.048)是增加CD14d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再灌注治疗(OR=0.089;95%CI=0.013~0.613,P=0.014)可降低CD14d风险;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相比脑干梗死)(OR=7.526;95%CI=1.565~36.188;P=0.012)增加CD14d发生风险,而非大动脉粥样硬化(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OR=0.076;95%CI=0.009~0.683;P=0.021)对CD14d的发生风险有负性预测作用。基线NIHSS(OR=0.834;95%CI=0.758~0.918;P<0.01),CD14d(OR=0.048;95%CI=0.018~0.130;P<0.01)和肺部感染(OR=0.045;95%CI=0.012~0.167;P<0.01)对良好临床预后(发病14 d的改良Rankin评分≤2)有负性预测作用。结论早期临床病情恶化对轻型循环脑梗死良好临床预后有负性预测作用。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亚型和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是轻型循环脑梗死患者CD24h和CD14d的危险因素,肺部感染是CD14d的危险因素。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有助于降低轻型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恶化风险和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后循环梗死 再灌注治疗 临床恶化 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大血管闭塞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类型,血管内机械取栓是近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进展,可显著改善急性大动脉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而前循环循环相比较进行血管内治疗及风险较前循环的血管内治疗难度程度都相应提高,且具有更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加曲班治疗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循环脑梗死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阿加曲班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全血黏度切变率(高切)、全血相对切变率指数(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加曲班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缓解高凝状态,提升临床综合疗效。

  • 标签: 后循环脑梗死 阿加曲班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所接收的循环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以及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分析其症状以及危险因素。结果循环脑梗死常出现的症状有眩晕、头晕以及肢体无力,其次是语言不清、行走不稳以及吞咽困难。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以及高血压。不常见因素HCY5、以往卒中病史、酗酒、肿瘤8例和心房颤动。结论循环脑梗死患者症状有头晕、眩晕等,危险因素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以及高血压。

  • 标签: 后循环脑梗死 临床特点 相关危险因素 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有无大血管病变患者小脑梗死灶的特征,探讨小脑梗死分型与循环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期间住院的小脑梗死患者共35例,所有患者均同时具备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和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K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根据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大血管病变组20例,小血管病变组15例,分析两组小脑梗死的分型和循环血管病变(包括狭窄或闭塞)的关系。结果(1)大血管病变组20例中,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最多见(10例,50%),梗死类型多为分水岭梗死(7例,70%);其次为颅外血管合并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外段合并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8例,40%),梗死灶多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的区域性梗死(7例,87.5%);单独颅外血管(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少见(2例,10%),梗死分布无明显倾向性。(2)4、血管病变组15例中,梗死灶亦多位于分水岭区(9例,60%)。结论由于小脑血液供应特点,小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较区域性梗死更为常见。小梗死灶(直径≤2cm)可能存在后循环大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予积极的治疗和干预,以防病情加重。

  • 标签: 脑梗死 血管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循环脑梗死 78 例临床及预后分析策略 。 方法: 选择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在本院治疗的 78例循环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 CT或者 MRI检查证实,同时给予经颅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心脏超声、头颈 CTA或者 DSA等进行评价。 结果: 导致急性循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包括心脏病、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椎基底动脉形态学异常等。 本研究中,有 60例( 67.95%)患者在治疗 8周的 Barthel>85分,有 13例患者的 Barthel<85分,有 5例患者死亡。结论: 及时进行头颅 CT或者 MRI检查,全面筛查导致疾病病发的危险因素,对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判断,尽早对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并给予积极的治疗,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效果。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临床分析 预后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循环脑梗死78例临床及预后分析策略。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取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的78例患者,所有患者全部经头颅CT或者MRI检查证实,并进行心脏超声、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等血管评价。结果:经过头颅CT或者MRI检查显示,在78例患者中有47例单发病灶病变,多发病灶组27例。头MRA结果显示,在78例患者中,基底动脉主干狭窄为14例,狭窄率为56%-78%。结论: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但是诊断困难,因此应认真详细查体,及时性头颅MRI及MRA检查是,是及早进行该疾病诊断的关键。同时通过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对于提升循环脑梗死的远期预后非常有帮助。

  • 标签: 后循环脑梗死 78例 临床 预后分析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环脑梗死78例临床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循环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凝、降压等治疗,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参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研究组患者则应用替格瑞洛。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NIIHSS)、生活质量(SF-36)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NIHSS、SF-36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相较于参照组患者显著降低,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循环脑梗死患者而言,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替格瑞洛,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病情改善,并提升预后效果,阻断由于血小板聚集所导致的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保障内皮细胞功能与脑部血供恢复,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后循环脑梗死 78例 临床治疗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循环脑梗死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治疗的16例急性循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及手术后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手术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6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治疗的患者有15例达到了血管再通标准(mTICI分级≥Ⅱb级),血管再通率达到了93.75%,有1例患者因合并基底动脉近端中度狭窄(狭窄率约50%)术中血管再通失败,未予以特殊处理;Trevo支架取栓治疗2周,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其中患者术后3个月的mRS评分较治疗2周进一步改善,无一例患者于术后死亡。结论急性循环脑梗死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对于促进闭塞血管血流再灌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病情康复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支架取栓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素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联合组实施肝素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单药组实施单一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时间段APTT、PLT、INR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单药组,Barthel指数高于单药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联合组低于单药组(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联合组低于单药组,P<0.05;干预前单药组与联合组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联合组优于单药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PTT、PLT、INR指标对比差异不大,治疗均改善,联合组优于单药组,P<0.05。结论:急性循环脑梗死治疗期间,肝素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方案效果显著,能够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恢复起到积极作用,改善不同时间段对相关指标,以此确保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肝素 拜阿司匹林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