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自然地理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1

谈谈自然地理教学

周文明

——以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为例

周文明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335200

摘要: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并根据相应的问题提出一些措施。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高中自然地理可作为一典型研究。

关键词:岷江上游生态环境治理环境问题

一、岷江上游流域概况

岷江发源于松潘境内的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流经四川盆地西部,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都江堰以上为上游,其上游河段长约340km,流域面积约2.47万平方公里。岷江上游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高山峡谷区。区内高山耸峙,河流深切,沟谷深邃,地表起伏巨大,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该地区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与植被垂直分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是成都平原最主要的供水来源,被称为是“天府之国”生命的源泉,也是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四川盆地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岷江上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山区。

二、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特点

人类活动长期过渡开发自然资源,大量砍伐原始森林,完整林区正在逐渐解体,特别是林牧、林农交错地带,耕地、稀疏草地扩大,林地减少的现象严重;天然林抚育更新改造赶不上去,造成乔木林向灌木林继而向疏林草地的演变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近几年来,毁林开荒,毁草种粮,扩大农业用地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也是森林、草场退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山坡植被遭到破坏后,裸地面积增加,因而土壤片蚀、蚀沟、崩塌、滑坡等以水蚀为主的土地退化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水体中的泥沙含量增加,水环境状况发生严重的改变。

2.存在的问题

(1)水域受到污染,水质变差。岷江上游340公里河段,污染主要集中在汶川县境内的七盘沟工业区和漩口工业区的70余公里的河段内,阿坝州8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两地的岷江沿岸,年排放工业废水650万吨,工业废气10亿立方米,工业废渣50万吨,90年代本地工业发展主要转向高耗能的冶金和建材工业。汶川县威州以下岷江两岸成为污染集中区。工业企业的三废排放已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且呈发展趋势。

(2)违规电站的建设,使得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2004年9月15日-21日,四川省水利厅联合省政府办公厅、省法制办执法监督处等部门对岷江流域涉水事务进行了一次联合大检查。在所查13座水电站中,其违章建设的比率竟高达95%。违反开发规划、严重浪费水源,结构设计不合理、侵占行洪河道等等,这些行为使得该区域生态环境遭受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如:周围植被覆盖面减少,泥石流频频发生,河水浑浊不堪,而且还出现了断流的情况。

(3)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岷江上游的洪、涝、旱、地震、风雹等时有发生。资料表明,20世纪70~80年代洪、涝灾害发生频繁,进入20世纪90年代岷江流量明显减少,泥石流、塌方、滑坡在汶、理、茂三县河谷地带达近百处,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将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系统环境的退化。森林、草场和农业用地的退化综合作用,导致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恶化,引起了系统环境的退化,从而导致了生态系统承载力的下降以及调节功能的下降。如森林系统的退化,使其对外界承受破坏力减小,加剧森林的退化。同时使森林系统的其他功能减小,如对气候的影响。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1.人口的过度增长对生态环境加大破坏。

2.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问题。

四、结束语

岷江上游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关系着本地区的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四川省的经济重心地区成都平原的经济发展,甚至还会对整个长江流域带来影响,因此生态问题的治理已迫在眉睫。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战略思想应以生态建设为主,积极恢复森林植被,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实施计划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向区外转移剩余劳动力。

文章以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结合课本的多个知识点。形成了一条鲜明的线条。希望对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中能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李虎杰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四川环境。

[2]鲁晓阳岷江上游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讨[J].四川环境。

[3]叶延琼陈国阶杨定国岷江上游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对策[J].重庆环境科学。

[4]马智利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农业建设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