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主体性,焕发小学阅读新活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1

凸显主体性,焕发小学阅读新活力

曹学萍

甘肃省永昌县第二小学737200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可以享受阅读的过程,将“阅读”变成“悦读”,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真正地促进小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体性创造性思维

传统观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本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讲、接受知识,没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影响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语文课堂往往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生机而有活力。

一、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验生活,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语文知识的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心理倾向可以带动学生的思维和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兴趣又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则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教学要依靠和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二、指导质疑,引导探究,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质疑探究活动,将他们置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阅读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地位,让他们体验独立自主阅读的学习经历,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中辅导学生进行质疑,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又要科学引导,把一些质疑的方法介绍给学生,提高质疑水平。首先,可以从课题上质疑。另外,还可以从句子入手进行质疑。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能敏捷地作出恰当的处理,从而提高他们设疑、质疑的能力。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去释疑;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经过自己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具有导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提出问题了,就要训练学生自主地探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具体的内容和问题的难度,探究可以是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这个积极交往、主体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增大了,思考的时间充分了,表述的机会增多了。他们的想象力、语言的感受力和概括力、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捕捉、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独立性

学会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学习指导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给学生提供具体帮助,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固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把阅读的方法内化为能力,并要做到能迁移运用、独立阅读。阅读方法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会阅读、善于阅读。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最终视阅读为精神需求,体现出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蔡淑兰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艺术性[J].课外语文,2014,(07)。

[2]吴云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47)。

[3]董国艳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J].读与写,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