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式积累”也应有“系统性”——《剪纸》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1

“点式积累”也应有“系统性”——《剪纸》教学反思

潘德来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重庆400700

摘要:剪纸艺术历史悠久,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贴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在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要“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

关键词:剪纸审美文化价值

多年来,剪纸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都是很高的,它不仅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积淀了很高的技术性。所以,在小学阶段教给学生适量的剪纸内容是理所当然的安排。于是我们在一年级上册的艺术课中有了剪花重叠一课,二年级里有剪窗花一课,到三年级湘版教材里只看到关于剪纸作为民间艺术的欣赏,后面年级里关于剪纸内容却没有涉及。

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知识的积累是点式的,而不求更多的系统性。这样有一个好处:让学生对每种艺术类型都有一点了解,但不求过深。

但这样做往往会让教师们忽略一点:我们往往只注重某一类知识的点的显现,认为只要像蜻蜓点水似的“点到即止”,而不求六年一贯的系统性,不求深度的把握。这样,教学就会出现问题。

我在执教三年级下册的《花样》一课时,里面出现了关于剪纸的内容。于是我对剪纸在二年级基础上作了难度上的提高——剪四方对称剪纸。要求:每一单面长13.5cm,宽20cm,有主体的单独纹样,线条粗5mm左右,中心点旁两边线有多个连接点,构图饱满。较之二年级的窗花,其实中心点、边线的概念是学过的,不同处就在于这次要在单面中出现单独纹样,且线条有粗细要求,边线上有连接点。

本以为教师示范、作品欣赏、要点原因分析这些步骤做了之后,学生会较好地掌握作业过程及重难点,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学生不会量纸张大小,暴露出基本动手能力的匮乏;还有很多学生不会把线条画成5mm粗(尽管教师示范了几种用粗笔画粗线的方法);部分学生完全忘记了中心点与边线指的是什么,边线连接点的确定就无从谈起。这说明学生去年学过的东西已经遗忘,也说明空间想象力还不够。在制作阶段也有诸多问题出现,如将形以双线描于作业纸上时,有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双线、为什么不用水彩笔和记号笔而用铅笔轻画,因为学生不明白这些工具的选用将与最后的效果联系在一起。

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我从教师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反思:是不是这种作业太难了?在二年级的窗花和本次四方对称剪纸之间应该还设计单面剪纸的作业作为过渡?而在本次作业之后,即四、五、六年级是不是应该增设难度相对再大一点点的剪纸内容呢?

综观以上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仿佛是学生的遗忘、基本动手能力等情况影响了作业进程与效果,其实根源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在“点式积累”与“系统性”的联系上认识出现了偏差。如果我们在注意点式积累的同时更重视这一课在六年的学习中的位置及前后关系,我们会思考得更成熟和合理,难度设置会更适当,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那么,在剪纸这一课题中,我们就可以重新安排六年的教学内容:三年级只做单面剪纸,让学生掌握粗线条画法,并以单独形象创作为主;四年级就可以做四方对称剪纸了,这样只需解决中心点与边线连接点的问题即可;五年级可以让学生尝试构成样式,如中心向外发散式图案的剪纸;六年级可以讲阴刻和阳刻。

如此,便让点式积累和系统性联系起来,分散了难点,避免了难度跨越过大导致学生不易掌握的现象出现。由此可见,“点式积累”一定不能脱离“系统性”,而要在“系统性”的框架内合理出现“点”的设计及教学,这样才能更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