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处着眼优化数学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细处着眼优化数学教学

邢王冬

河北省武安市管陶乡下站中心校邢王冬

摘要:成功也许只因为很多微不足道的原因,然而把这些微不足道都累加起来,却可能产生巨大的效益。数学教学中点滴的“细节”也可能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抓住一个细节,就可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掉精彩的课堂。此话不差,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收获成功的课堂离不开我们对教学细节的关注、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注意细节

曾经读过一则西方的小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有两匹被公认为很出色的马(姑且称之为A马和B马吧)进行了一场比赛。比赛结束后,电子记录显示A马获得了胜利,但仅比B马快了一个鼻子那么一丁点儿的距离。A马获得了150万美元的奖金,而B马仅得到了6万美元。我们可以计算出A马得到的奖金是B马的25倍,那么这真的说明A马的速度是B马的25倍吗?显然不是。事实上,A马只是比B马略快一丁点儿,它们的速度几乎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它们得到的回报差异却是巨大的。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成功也许只因为很多微不足道的原因,然而把这些微不足道都累加起来,却可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同样的,数学教学中点滴的“细节”也可能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教学细节”也可以理解为一节课中的许多细小的环节。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有人说:抓住一个细节,就可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掉精彩的课堂。此话不差,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收获成功的课堂离不开我们对教学细节的关注、研究与思考。

一、关注“沟通联系”中的细节,让迁移更加有效

迁移,简单地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课标教材非常重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许多新知识提倡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来自主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时会忽视教材为促进新旧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而呈现出的一些细节,使迁移的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时候,算理是计算的灵魂,方框中的竖式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这节课是笔算乘法的第一课时,只有充分地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迁移学习后续的知识,如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及多位数乘多位数等。所以教材上这个细节不能省。教师关注“沟通联系”中的细节,会有效地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正迁移。

二、关注“知识形成”中的细节,让思维充盈活力

现代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真切的数学体验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第一轮教学实践中,主要教学环节是这样展开的:(1)引入时间单位“年、月、日”;(2)介绍一年、一月、一日的规定;(3)观察年历表,了解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大、小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及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4)探索判定平年、闰年的方法;(5)各种形式的巩固练习。

整节课过程目标清楚,加上练习形式丰富,学生们看起来还是学得很顺的,但在独立练习中却错误很多。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有学生说“这些知识我早都知道了,没意思”;还有的学生说“为什么有的月是大月,有的月是小月,这都是按什么规律来规定的呀?为什么二月份这么特殊呢?”是啊,如果按我们以前的设计来上,这节课充其量是对学生已经知道的一些零散知识点的完整与归纳,学生识记了很多结论性的东西,通过积极主动地思维而获取的体验并不多。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我们没有关注知识形成中的细节。对于时间单位年、月、日,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很多,但他们困惑的是什么,想知道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不应该是一大堆概念的识记,何况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的识记,效果是不会好的。教学实践围绕着学生所想、所惑展开,通过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发人思考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正是因为关注了知识形成中的细节,才让学生的思维充盈着活力。

三、关注“形成结论”中的细节,让结论深入人心

在三年级“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教师都会注意到除数不能为0这个细节,因而会不遗余力地向学生强调“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但学生在过一段时间之后的测试中,对于判断题“0除以任何数都得0”,往往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毫不犹豫地打上“√”。为什么呢?因为教师教学时注意到了0不能作除数这个细节,却忽视了这个细节背后的“细节”,那就是对于学生来说,缺乏理解的记忆,很快会被他们遗忘。心理学实验表明,理解记忆的效果要比机械记忆的效果大约高25倍。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这个细节时,还应关注细节背后的东西,那就是要让学生初步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靠没有理解的记忆获取的知识缺乏“活性”,既不易迁移,更难以运用。教师要多关注“结论”中的细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既记得准确牢固,又用得迅速合理。

四、关注“学生发言”中的细节,让错误成为资源

细节的设计与捕捉是智慧的显现。发现与关注细节,反映了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则体现了教师的实力和功力。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一节一年级的计算课,一个学生把23-5算成了22。其他学生马上说:“不对!不对!”。这位教师没有简单地请答错的学生坐下,而是很亲切地对他说:“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这位学生不好意思地反应过来了:“个位3-5不够减,我就直接反过来用5-3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教师说:“反过来算也有道理呀!”同学们都有些奇怪,教师接着说:“瞧,5-3得2,说明3-5还欠2个,咱们从20里还上欠的这2个,得18就对了!”在教师的解说下,学生们听明白了,答错的学生也不再那么不好意思,点点头坐下了。这位教师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发言中的一个小错误,引申出一种新算法,既保护了答错学生的自尊心,还使其他学生了解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我想,有时教学的细节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次错误,教师只有敏锐地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耐心扣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教材,生成精彩生动的课堂!

古话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个个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我想提高教学实效需要我们关注教学细节。从小处入手,往大作工夫,关注细节,能助我们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