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要有“研究”含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教研活动要有“研究”含量

徐茂叶

徐茂叶

摘要:目前,许多教研活动的“研究”含量低,无法满足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研方式,实施有效管理,推进有效教学,提高教研活动的研究含量,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平台。

关键词:教研组;教研活动;研究

作者简介:徐茂叶,任教于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

新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改革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生活,这就呼唤着一种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新模式的出现。同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研组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任教的学校历年来非常重视教组的建设与发展,严格的教研管理制度、扎实的教研过程、浓烈的教研氛围、丰厚的教研成果,形成了该校特有的一种教研文化。

一、教研组概念及功能定位

一般而言,教研组是指以本校教师为基础形成的学科教学研究组织,它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具有教学、科研、培训等基本职能,是有效地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同时对于学科教研组和教研机构的“研究”功能也被赋予了新的研究使命。

对于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聚焦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与提升。也就是说,教研组政策的出台,即是以改进教师教学水平为准则。事实上,教研组活动也确实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教研组管理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教研组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制约了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归结起来,当前教研组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1.教研组工作形式化、单一化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工作流于形式的状况较为严重。通常在学期初,学校要求教研组长拟订一份学期教研计划,上交到教导处,至于计划是否可行,不得而知。集体教研活动也往往是由学校统一指定,多数教师只是随便聊聊,或是就某一问题谈谈看法。

2.教研时空上不能得到保证,教研组形同虚设

由于大多数学校按年级办公,教研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即便是中心教研组集中教研,每次各年段的教师集合时间已占去一大部分的教研时间。其次,教研活动时间有限,教研内容多是流于形式,内容单调,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实效性不高。

3.教师专业成长意识淡薄,参与不到位

很多研究者认为教研组的活动方式为教师与同事交流和相互学习提供了机会,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潜在途径。事实上,“走过场”“一言堂”等现象较为普遍,不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研究教学的内在热情与积极性。同时,由于学校管理的中心以“质量”为上,相当部分教师被“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自身的专业成长搁置一旁,教研活动反而成为他们的负担。因此更是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行为,教研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

针对上述教研活动中的问题和困惑,根据该校教研活动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推动下开展情况的实践,笔者倡导有效的教研活动,即“有主题、有目标、有积淀”,试图克服以往教研活动中的弊病,增加教研活动的“研究”含量、进一步“精致”我们的教研活动。

三、如何使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具有“研究”含量

1.让教研组成为“学习之家”,用问题驱动学习——有主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研组要形成一种浓厚的重视学习、热爱学习的氛围,要努力创设各种各样的有利条件,便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读书笔记;专家报告等。让教师们在“读书学习”中长见识、促成长。而如何让研讨活动有明确的聚焦方向?这里涉及教研活动中的研究主题从哪里来。教研组至少要以学期为单元设计一些非事务性的研究主题,考虑本学期教研活动重在解决哪几个教学问题——教学中常见的困惑、难点、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等,甚至可以细化到如何提高落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业如何设计和布置,如何提高一节课的效率……面对实践,教师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有太多的需求有待满足。同时,教研活动中的研究主题切忌大而全、面面俱到,不要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的多个问题,而是要追求通过一次教研活动加深对一个小的研究问题的认识,要小而精。

2.沙龙式教研活动,关注研究,促进发展,用差异推动进取——有目标

为了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增进教师间彼此分享和交流的机会,笔者任教的学校关注现代学校教研形态和功能的研究与实践,尝试教研活动形态的创新:每周四有两节课的时间为各学科教研组提供一个集体大研讨的时间;每日教学小研讨,即以年级学科备课组为单位针对教学问题进行小研讨;开展录像课等活动,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活动。

经过笔者及同事们的思考、实践,他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沙龙式教研。

(1)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研究可以是“名师课例”,也可以是“青年教师课例”,主要是通过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加深认识,寻求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首先由学科备课组长选取有代表性的课题,利用第一次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对教材进行分析,提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同课异构”,也可以“异课异构”,各位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设计出教案,利用一周的时间分别在自己的班级实行教学活动,同年级组的教师进行听课。第二周的教研活动进行自我评课和集体评课,分析所实施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得与失,推荐一名教师把经过修改的课再上一次,进行前后对比。

(2)课题研究

教研组可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围绕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改革确立课题。抓住如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这一关键,教研组确定教研课题,教研组长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提供给大家,引发大家的讨论,提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研究对象,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自主确定研究的小课题。经过讨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索,注意积累资料,遇到问题及时在组内进行探讨。这种课题研究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通过实践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实践中锻炼,在反思中提高,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在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学水平中的针对性与导向性作用。

3.加强教研组工作的总结反思,用共识导向深入——有积淀

教师的全部教学过程就像一场特别意义上的马拉松赛跑,赛跑的过程需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自于参赛者坚持不懈的自主发展,而教师的这种自主发展的能力正是通过不断的反思、不断地进行行动研究而获得的。

因此,教研组每次研究活动后必须及时对活动的具体操作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提高每次教研组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研组的每位成员也要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和内化,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总体归纳起来,可以逐步形成三种反思基本模式:①个体自我反思;②小组互助反思;③大组集体反思。其相互关系及作用如图示A

总之,新课改形式下的教研组建设,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课题研究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立项课题研究”,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立项课题研究;二是“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人人都参与,人人有课题”,引导教师开展以解决自身教学实际问题为主的行动研究,以解决教师教育内涵问题。我校大胆探索理念指导下的新型教研模式,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教师们在这一平台上,以组内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同伴之间的研讨交流中,得到启发,产生思维的碰撞,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更快更好地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泽平.教研组工作的组织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4(1).

[3]胡惠闵.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组[J].全球教育展望,2005(7).

[4]朱宁波,张萍.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J].教育科学,2005(5).

[5]郭元捷,鲍传友.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路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6]徐丽华,吴文胜.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7]刘群英.我国中小学教研组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22023

TeachingResearchActivitiesshouldHave“Research”Contents

XUMaoye

Abstract:Atpresent,manyteachingresearchactivitieshaveno“research”contentandcan’tmeettheneedofteachers’development,especiallyyoungteachers.Theimplementationofnewcurriculumrequiresteacherstochangeteachingresearchmethod,implementeffectivemanagementandpromoteeffectiveteaching,thustoimprovetheresearchcontentsofteachingresearchactivitiesandconstructharmoniousteachingandeducationplatform.

Keywords:teachingresearchgroup;teachingresearchactivities;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