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集体备课“分”与“合”的探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语文集体备课“分”与“合”的探论

陈宇

陈宇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八小学校617000

集体备课是语文学科教学、教研常见的一种形式,在高效课堂的提出后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集体备课博采了大家的智慧,既是展示教学经验和组织教学能力的平台,又给了老师们积极学习和踊跃提高的更大空间,备课过程的磨合、互动,讨论过程的碰撞、争辩,擦出思想的火花,点燃异样精彩的新教研格局。

集体备课可以备些什么内容,如何实现“分”与“合”的完美切分、对接、整合,我们同年级组的老师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备学生与备课前预习学案

学生学情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隐形”前提。本年级学段学生的整体知识背景、认知情况以及落实到本班级学生的已有知识、薄弱之处,先要有清晰的认识,并编写到教案的前面,做到心中有数地教。

课前预习学案是顺利、高效地进行授课的必要前提。每一篇发到学生手中的课前预习学案,都是我们几个老师心血的结晶,在我们的集体讨论中留存各自设计好的《学案预案》中设置合理的内容,删减掉难度过大或价值不大的内容,既能引导学生一步步通过引导初识生字,初读课文,提出质疑,又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课前预习”成了“课前做题”的繁冗负担。通过课前充分、有效的预习,学生做到了心中有数地学。

二、备导学案与备课外拓展

导学案就是教案,是一堂课得以成功、高效地开展的灵魂。在导学案的分备时,每位老师基于自己不同的知识背景、教学经验、情感体验深挖教材寻找切入点和生发点来构建不同的设计。以《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为例,一位老师的导入新课环节设计带了一尊真实的精致的木雕来课堂,并请同学来现场做卖木雕的人,体会当时的心情“想卖给我”→“知道我是中国人后变为想送给我”的微妙变化,这样的设计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体验,兴趣浓厚。于是,我们采纳了这个设计,并共享了那尊木雕到自己的课堂中,这一课大家都上得如鱼得水,效果十分得好。在《太阳是大家的》这课导学案中,一位老师的课内练动环节设计了“我想对太阳说”这个“说话写话”内容,既融会了文章主题思想,又练习了学生对排比句的使用,获得大家一致好评,并保留设置在导学案的合备案中。如果说导学案的分备过程是老师们八仙过海的话,那么导学案的合备过程就是老师们齐心合力取得真经了!

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还有一个关键的部分就是,这堂课于文本之外的课外拓展是否有深度和高度,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殚精竭虑想要做好的环节,过深过难学生理解不了,感悟不到,太过浅显又失去了拓展的意义。集体备课很好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常常在集备时展开讨论。例如《荷花》这篇文章是向引领学生欣赏关于荷花的古诗词方向拓展开去,还是朝描写花草植物的写作技巧方向进行拓展,大家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最后我们将两首关于荷花的古诗句放在开课时,并配乐欣赏,将描写花草植物的小片段设置为拓展环节,整节课语文味儿十足,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得以达成。

三、备考点和易错点

教学效果的评价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检测上,我们年级组的老师长期坚持将每课每单元的考点和易错点进行集备。当然,集备的前期还是要由各位老师通过大量搜集、分析、整理完成的,在后期的集中筛选时,大家撷精取要,反复讨论,尽量力求题型的多样化,灵活化,而又不机械重复,保留训练效果好,训练目的明确的习题。这样的方式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经得起检测,更能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励学习的信心。

四、集中交流课后反思和考后反思

教学是教与学相长的,教师的课后反思极为重要,课堂的得与失常常需要老师的及时思考和总结。我们在课后常从重难点是否攻克,练动环节取得的效果,授课中出现的问题等这些方面去进行自我反思和集体交流,往往在交流中我都能豁然开朗,在别的老师的建议中攫取到好的方法和对策。这样的共同反思和交流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经验丰富,游刃有余。

集中进行考后反思,使我们更加明晰将来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做些什么样的训练以期达到目标,各班学生的成绩都在以可喜的态势稳步提高。

集体备课是浮于形式地做做样子,还是深入扎实地落入根本,其成效必是不同的。我们的老师将“分”的魅力与“合”的精彩,埋到实践的泥土里,开出了别样美丽夺目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宋明镜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0,(1)。

[2]逄淑萍在高中教研共同体构建中成长[J].当代教育科学,2014,14,38-42。

[3]卢军高中语文集体备课的困境与超越——兼论专业共同体和集体备课文化的建立[J].江苏教育研究,2014,28,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