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改实践新观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走进新课改实践新观念

吴月香

江西抚州临川十六中吴月香

时代在进步,教育观念也在与时俱进,新课程一步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它的改革对于昨天的教师,今天的教师,明天的教师都不失为一种挑战.我有五方面的心得体会想与同行们交流.和你们交流的同时,让你们走进我的课改,分享我的课改.这五方面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一)正确定位教师角色,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时,我不是按旧教材教学直接给学生勾股定理的内容,让学生记住内容,然后证明它.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瓷砖铺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接着引导学生用“测量”方法去探究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发现“勾股定理”.最后再让学生拿出按教材准备好的四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纸片.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勾股定理的过程.

(二)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之间智力差异。而且,学生也存在差异性的发展.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我常用教材审“课题学’,“数学活动”等栏目让学生亲自做调查,做实验。

(三)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

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公式、定理等基本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等基本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二、发挥“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乐趣中学、体验中学、活动中学、探索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甜蜜、情感的品味。

三、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恰当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氛围中。2.留心生活中的数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我在教“立体图形认识”时结合生活中包装盒、魔方、漏斗、足球等实物;“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等各种实际应用,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之美及应用价值.3.营造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热情.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问题是数学思维的动力,并为思维指出了方向,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样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

世纪之交,计算机、网络等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新信息技术打破了原有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给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已的教育、教学质量.其实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推进发展的今天。新教材给予教师更多教学手段的选择.作为教师应把握信息技术带来“以动显静”。“以少胜多”教学优势,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五、关注已有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创新

牛顿说过:“如果我已经看得更远,这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新教材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多交流,多学习.更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学别人之长,补已之短.不同的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教学方式上自然也不同.如果我们能学别人之长,并进行创新,势必提高自已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新课程不论是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思维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是人本主义课程观的体现,它将利于人的终身发展.这样势必要求教师得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努力,超越自己,真正去体验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