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政治课堂中的激励性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试论初中政治课堂中的激励性教育

孙宝芬

云南建水一中孙宝芬

【关键词】政治性课堂激励性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以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也是立足于实现教育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方向转变。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一位名师说过:“课堂教学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唤醒”。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激励教育就是追求学生潜能发展的教育,就是强调帮助学生从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成功的欲望、激励学生质疑问难、竞争激励中体验一种生命与另一种生命的对话,一种人格对另一种人格的影响,一种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使思想政治课中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才会永远充满活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注意渗透激励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启发性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志从趣生”。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卢俊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投影、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形、声、色、体直感,增强教学艺术感染力。通过采取设疑、布谜、创设悬念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一个故事、一个谜语、一场游戏,甚至是教师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激励性的语言都能创设出一种催人奋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注意充分发挥政治课自身的魅力来发展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对直观辅助手段的兴趣及时引导到教学内容的探索上来,给学生设置一些“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产生积极思考还未想通、准备解答还有些困难的“愤悱”之感。

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成功的欲望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民主、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下,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解放学生的口、手和思维,让学生敢说、敢做、敢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见解,努力做到“果”让学生自己摘,“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情”让学生自己抒,“题”让学生自己解,“法”让学生自己探,让学生在“误”中感悟,在“错‘中切磋,在“探“中感叹,在“情”中自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主动中发展,这里的老师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对学生的鼓励、疏导与诱导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维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教师的帮助不但能使学生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而且本身就是期望的一种具体表现,能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感受更加深刻并更加努力,成功并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

三、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多,而学生问、教师答的少。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并检测教学效果,这无疑是对的,但我们更应该主张让学生多问,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笔者认为以下做法可供参考。

(1)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问。针对部分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不愿问或者没有时间问的情况,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敢于向老师发问,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留有给学生发问的时间,诱导学生产生发问的机遇,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针对学生实际,在方式方法上可以采取竞赛、评比等激励性措施鼓励学生多问。

(2)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一般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寻找。新知识是在原来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与哪些有关的旧知识搞不清楚,就应该发问;学了某种新知识不太了解它的作用或不理解,也应该发问。寻找问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上去找,在知识的“为什么”上去找,在知识的“怎么样”上去找。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励探索精神。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即不要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和盘托出,可以有意识地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共同研究、理解、领会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质疑程度的提高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

四、团队协作,竞赛激励

政治学科本来就是一门比较抽象的思维科学,老师讲课的方式不能过于拘谨,如果方式过分单一,很容易令人生厌,造成课堂寂静无声、死气沉沉的氛围,学生仿佛是在“梦中”一样,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兴致勃勃的授课。长此以往,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会渐渐失去情感上的沟通,不仅学生不愿意上政治课,教师也不乐意去教政治课,因此,我们必须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政治课的教学“活”起来。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竞赛激励法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如果新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教学内容又非常浅显,学生一看就能明白的课。教师上这样的课时往往采取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方法针对的对象是那些学习主动性比较强的学生,现实情况绝大多学生不可能主动的去自学,这样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同时会去做一些扰乱课堂秩序的事情,运用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例如在学习初三政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框时,课前我事先让学生去收集“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方面的典型案例。课堂上将同学分成了四大组,给每个小组定了一个学习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团队学习,在规定时间内,每个组员必须认真自学完新课内容。第一阶段,老师根据小组学习的情况给每组打分,由于身处在一个集体中,所以即使原来上课不太认真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的学习状态,也被慢慢地带动起来,谁也不想因为自己让小组扣分。第二阶段,每个组派一到两位同学讲述自己准备的典型例题,并进行打分。第三阶段,小组根据本课所学互相讨论,总结知识点,请一位同学进行总结陈词,并进行打分。最后一个阶段,要求每组根据本课时所学内容,课后出一份练习小试卷,小组互评,最后计算总分,奖励优胜小组,鼓励参与小组。这四个阶段都是在一种竞赛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非常主动、轻松,充分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也有部分学生通过这样一堂课,改变了对政治课“学了没用”的看法,学习变得更有激情,更有动力。

总之,激励性教育是一种心理教育,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有绝对权威,教师意志决定一切,教学中存在强制、训斥、威胁和鄙视的现象,师生关系疏远、紧张,缺乏心灵的沟通),而且形成了以激励为手段,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教学中不良师生关系的一次积极和彻底的纠正。让激励性教育发挥出它的价值,让教师和学生形成同心圆,同步共振,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