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张晓婷

张晓婷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510900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带毕业生的经验和体会,以及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从分析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入手,从大学生多层面出发,初步分析了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结合现实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善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心理策略

一、主要的几个心理问题

1.矛盾与困惑心理。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们会面临很多工作的选择,求职择业本身涉及面广,易产生各种矛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专业与需要的矛盾、个人与家庭的矛盾等等,相互交错在一起。同时大学生本身就处在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人生矛盾的突出阶段。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步调会出现不一致,再者受整个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的影响。因此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会呈现复杂、矛盾而又多变的特点。同时由于择业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问题时,毕业生会产生困惑心理,认为是否因为就读于独立学院而导致出现择业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当初高考的选择产生疑虑。对自我以后的工作出路在何方而不知所以。

2.焦虑与烦躁心理。在择业受挫后,多数独立学院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他们因为自己是毕业于独立学院而不敢大胆求职,或者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感到烦恼,亦或因为用人单位过高的要求与严格的录用程序而感到恐惧。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屡遭挫折后,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他们往往情绪紧张烦躁,意志消沉,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前途没有信心,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出现极端行为。这种焦虑心理,在一些就读冷门专业、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毕业前夕,一些毕业生由于在择业过程中某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受到了较大的挫折,可能会产生烦躁心理,可能会爆发出各种问题行为。

3.自卑与忧郁心理。自卑在独立学院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过低地估计自己的水平和实力,总觉得自己不如二批本科院校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竞争。这种情况在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身上表现得较突出。过度自卑,不仅会带来精神上的抑郁、苦闷,还会阻碍大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部分独立学院毕业生在经历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之后,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开始产生忧郁的情绪,认为从此自己前途渺茫,没有希望可言。而一切的源头就是自己成绩不够好,就读的是独立学院,低人一等。这种心理会一直让学生摆脱不掉,深陷其中,甚至产生抑郁心理。

4.攀比与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是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不良状态,攀比发生的概率因个体的自信心以及年龄、性别、文化的差异而不同。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别人进行比较,看到别人找到各方面都不错的工作就会感到心里失衡,总希望自己能够找到相当的工作。于是一些学生开始不断否定自己的选择,将自己的理想职业的定位不断提高,这使得毕业生的择业面不断变窄,或者使得部分毕业生频繁地更换签约单位而不能最终定下心来,结果却高不成、低不就,由于攀比而耽误了自己。

部分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家长,往往陷入择业从众心理的误区。目前在校的独立学院大学生,一般都是出生在90年代以后,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呵护、学校的关怀和社会的爱护。其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的过度保护,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意识,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依赖和保守心理。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相对比较差,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是被动选择,过多地依赖他人,他们或依靠父母或寄希望于亲朋与社会关系。

这种缺乏主动性和拟用机遇的就业心理,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或很高或很低,当这种依赖心理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击溃时,他们大多痛恨愤世,极度亢奋或抑郁,有的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歧路。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大学毕业生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而且有的用人单位存在歧视观念和经验主义,一看你不是211或者985学校毕业,不管你能力如何,一概不考虑,这种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使得好多优秀的毕业生与不错的单位无缘。社会因素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详说。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如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社会关系和社交能力、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重视程度以及家庭环境和成长氛围,在学生择业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背景起着关键作用。但是部分学生依赖家庭或者亲友,导致部分人对家庭期望很高,忽视了自己职业的定位和规划。

3.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由于刚刚踏进社会,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不能很好地评价他人和了解社会,在择业的时候存在盲目性和片面选择性。大学生因为是初次踏进工作岗位,对于自己的工作缺乏足够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不知如何是好,其中自我评价存在偏差,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应对策略

1.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解决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学会自我调适,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与困惑,独立学院学生应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势和全面正确地评价自我,应当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发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不拿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相比,更不能因为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否定自己的一切。只有对现实和自己有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择业目标,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

2.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独立学院大学生应学会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分析,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学会以他人的眼光观察和分析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就业的关键。良好的求职心理能够使独立学院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自己,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选择与自身条件相符的求职目标,避免理想主义或与同学攀比;能够使他们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从而采取积极自信的态度,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求职心态,这样会对就业的成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进行有效的引导。实现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既有赖于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面对困难自我心理的调适,同时也需要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引导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从而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

4.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应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应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气质特点等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同时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摆脱困境,走出择业心理误区,能够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我,保持良好的就业心境,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心态直面复杂的求职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建村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01。

[2]连鹏金洁李冬雪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8,06。

[3]李颖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大学生择业心理[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06,10-12。

[4]李晓宇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7,20-21。

[5]周夏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