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路途中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1

新课改路途中的思考

魏金玉

——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新堡初级中学733105

摘要:旧教学、新课改强力交融的今天,必须将这两种方法巧妙处理。不能全盘否定、摒弃旧教学方法,要认真筛选旧教学方法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要回顾旧教学方法,立足于新课改。

关键词:课堂朗读说写合作课外

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其作为教材的价值首先应该是认识作用、教材引用和审美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挖掘优秀作品的价值,力求把它转化为学生的营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积极践行新课程标准,认真遵守整体性原则,保持作品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整体性。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动情地品读,深入地思考,热烈地讨论,积极地模仿,大胆地实践,无畏地创造。

一、常抓语文之“根”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这就决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消化。做到三“实”:1.扎实,使学生对字、词、句、篇完全掌握;2.朴实,教师的教学风格朴素实在;3.真实,课堂教学有效,不弄虚作假。对此,上海市特级教师贾正梅老师作了精辟的概括,她认为学好语文需做到八字宪法: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将这八方面做好,就抓住了语文的根本。

二、加强课堂之“读”

学好语文的第一要务,就是踏实读书。在大量广泛的阅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读书兴趣、习惯,提升读书品位,掌握读书方法。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读。语文教师的语言尤为重要,在讲课中,教师语调、语气、语速讲究艺术的变化,加之形象的体态语言和神态语言,就是一种胜利。可以说,没有优美语言就没有“优美”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读。教师读好是学生会读的必要条件。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细致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仔细分析人物形象,深研字词句的细微意义上,却剥夺了学生自己朗读,自己感悟的机会!学生所了解的无非是教师“口”里的故事,却非文章活生生给予的。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朗读形式,精简冗长分析。如果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二三百篇优秀诗文,他就会获得较好的语文功底、语言鉴赏能力和时代精神。这说明读是多么重要。

三、培养“说、写”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说”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思维的有效办法。教师应设置有效问题,启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积极表情达意。努力使学生做到“真会说话,会说真话”。

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以创设情境,选取题材,模拟佳句等形式,指导学生写作。在短时间内,加强学生写作训练,并当堂评议优劣,授以写作方法。

听、说、写是学生一堂语文课的三部曲。在省城听了北京教育专家的一堂课,深受启发。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写事的排比句,他进行了生动讲述后,先让学生听了一段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录音(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伙子不慎碰了一位女士,引起了男女之间的争吵:女:没长眼哪?男:年纪轻轻的,咋不说人话?女:你挤着我了!男:怎的?来劲!老者:得了,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后,再分组让学生表演,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最后使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自拟题目,把当时的情景描绘出来。学生完成后,教师挑选朗读,赞优改缺。老师教得痴迷,学生练得投入。这种做法,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四、加强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改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我们以前常常让学生分组围坐在一起,商量教师规定问题,最后让代表发言。认为这就是新课改。这种做法,是否有效?是否必要?至少,我的做法(何止我一人)有盲目性。常常让学生围在一起,反倒会事倍功半。因为学生厌倦了此法,某些学生就会疏于思考,甚至观看热闹。恰恰给他们提供了“休闲场所”。所以,合作千万不能表面化、演戏化。正如全国教育专家吴琳教授所说:“需要合作就合作,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

五、让学生大量储存文章

课堂是短暂的,要大量储存文章,重心需放在课外。教师需做努力。今天的学生愈来愈忙碌,让学生自觉去读大量文章,大半学生会因没有时间而做不到。教师要有的放矢,采取“硬”措施。每天早自习,语文教师占用学生的几分钟时间,选取一篇优美的文章,或播放,或朗诵,这既是一天的开端,又是馈赠学生的一块金砖。学生一周听五篇文章,一学期听一百篇文章,初中阶段听六百篇文章。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何愁学生不会作文呢?自习课上,我们还可以将搜集的书、报、杂志等,分发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择优记录。书到用时自然不恨少。这种做法,我们能坚持就是胜利。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把握语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又要使学生大量阅读,陶冶情操。努力将自己锻铸成为新课改要求之下的合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