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于人格内化层面策略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思想政治教育于人格内化层面策略的研究

许静

——以中职教育为例

许静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山东济南250014

社会的发展一大落脚点就是人才的发展,而中职教育在中国当代的人才培养机制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和技能型的中职生正在逐步融入社会,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因此,近年来,中职生的思想发展状况也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也十分难做,尤其是对于正在处于关键发展期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陷入一个“假”“大”“空”的局面,学生不爱听,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很难落到实处。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目前的中职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相对来说还不能够满足对于正在形成自我价值观的中职生的发展要求,忽视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内化于人格的教育基础。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人格是在人生价值观念中构建出的稳定的心理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接受来源于一个稳定的心理过程和统一的人格形态。在具有统一的人格形态的基础上,人格在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健康的人格形态易于形成良好的人格倾向,这种良性的人格形态是一个人行为准则的内在心理依据,品质化的内在良性人格也是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而正是将人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内化于学生整个价值观念系统的形成之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那么人格教育落实于实践教学中究竟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学习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缩影,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第二,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念,二是行为,包括对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行为和态度上的要求。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第三,发展良好的心理倾向。心理倾向包括外向的心理倾向和内向的心理倾向。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思想观念上易于变动。内向的心理倾向寻求稳定,但不够灵活变通。因此发展良好的心理倾向就是在这两种心理倾向中把握好一个“度”。

人格教育的内容如何落实在学校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呢?

一、必须将人格教育日常化

人格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成为“空”说教,应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学生日常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最终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深化于观念之中。理论要和实践相联系并加以强化。很多学生知道一些行为的对错,在道德情感上也想按照正确的方向去做,但是由于大环境和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放弃了正确的行为。这更启发老师应该将人格教育日常化,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格教育活动,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灵活多样

随着现在教育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职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而相应的获得的信息也是各种各样、参差不齐、好坏夹杂。这对老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全面认识生活。正例和反例结合运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深入地理解和接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再应该是一味的说教,结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生活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化学生的接受程度。

三、在进行人格教育时应将外部教育和内部启发结合起来

外部教育是社会教化的过程,经过调查发现,内部启发能使学生自觉产生先进观念。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过于强调外部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内部自觉性的启发。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会知对行错,也就是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在行动上却依旧按照错误的行为去做。这个时候更应该强调的是人格教育中对内部意志的训练,激发起学生自我认识的观念和自觉参与行为方式。

四、在人格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及时反馈和小步子的教育原则

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相对来说是单纯而又容易带有激进的情绪色彩,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及时进行查漏补缺,预防一些激进观念带来的错误行为,必须对学生群体和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一些常见的顽固的问题,应该遵循小步子的原则,逐步分化以达到问题和缓解决的目的。

五、人格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强制式的教育方式带来的逆反效果,采取诱导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外部的因素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段,教师在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研究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内部分化和解决问题。中职生相对于初中生在独立性和成熟度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启发和诱导。学生在自我思索和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更容易接受思想的熏陶,养成良性的人格倾向。

贯穿于人格教育过程的是无形的教育。人格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良性的人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更多的是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慢慢累积达到质化的一个过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过多的说服教育明显不如在长期润物细无声的细化教育中的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