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1

历史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陈俊

陈俊

(扬州市维扬中学,江苏扬州225000)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即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的情绪特点是充沛热情容易动感情,情感反应较强烈,易受感染。因此他们的心理有共同的特点: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好胜。如果在教学中能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那么探究式课堂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释放灵感

释放灵感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依靠灵感的活动,以个别事物或现象为典型,推理、归纳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规律;或运用已知知识去推导出未知知识。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很好地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要试图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认识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后,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不仅是一般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已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比如,少数学生对历史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他们的兴趣由现象发展到进一步探求现象变化的原因,他们平时总爱追问为什么。而且具有概括认识的兴趣,起初表现形式是总要求通过个别事物的因果联系来找到和掌握更多事物乃至整个历史世界的一般规律。历史规律的普遍性对他们具有很大吸引力。因此笔者有意识地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相类、相似或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直觉分析比较,找出异同,探求其本质区别。如对历史上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战例的分析、比较,可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得失、社会制度的优劣、经济基础的厚雹技术手段的高低、指战人员的勇怯的规律。进而设计问题:“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本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

二、灵活思维

灵活思维是指在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分析中,不为习惯思维所束缚,灵活地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主动变换思维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和高精度的提炼,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线索。为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意设问角度的多变,问题答案的多个和解决方法的多种,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可迁移性。如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寻求发散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训练灵活思维的方法之一。教学设计时要把问题定位在历史三维空间的交叉点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去把握历史。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好问是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色。俗话说:学问,学问,就是一学二问。如果只学习而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对知识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上,有不少学生常常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但举手发问的同学很少。教师如果能善于鼓励,适时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并引导他们注重对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培养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好问的积极性要得到鼓励和尊重,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善于设问。当然今天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批判性,他们对书本上写的或教师讲的知识,往往可以提出疑问,产生批判性的独特见解。但他们考虑问题往往还欠周密和深入,容易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对于这些,教师应给予肯定,以鼓励为主,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闭锁,不愿提出问题,不愿和老师交心。探究式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好问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设计问题并加以研究,会极大地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设计好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发问,要给学生讨论、发问的时间,要重视学生的问题和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在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发问,是讲、练、思的融合,是教学方法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鸦片输入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清政府为何还有人反对严禁鸦片呢?”“中国的禁烟是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吗?”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学生提出质疑:“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的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仍存幻想,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清朝的腐败、鸦片战争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性质非常有用。

总之,历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围绕师生对问题的设计,通过疑、思、解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记忆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比较综合能力、表达叙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中,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找到心理科学和历史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合理地利用学生的特有的心理特征,就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