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方法新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学校德育工作方法新探

汪性刚

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被学校重视。“百事以德为先”,许多学校也都明确地把如何搞好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总是收效不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搞好这项工作,掌握一定的方法手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在长期的学校德育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新途径。

1从礼仪教育入手,化抽象为具体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主旋律,但是对初中学生来说,爱祖国、爱人民,可能太抽象,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祖国和人民这两个词所包含的内涵。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让他们先从文明礼仪做起。比如面带微笑;路头路尾、校内校外,见人主动打招呼问候:“老师好!”“叔叔、阿姨好!”……再如与人交谈要正视对方,为班集争光等。文明礼仪内容虽然很广,却就在学生身边,具体而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情感。用文明礼仪改变学生不良习惯,教育学生爱同学,爱老师,爱家长--这不是爱人民吗?爱学校,爱家乡--这不是爱祖国吗?用这些具体形明的东西让学生的爱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发展。

2从互动开始,让学生参与

我们现在的老师课堂上教学知道与学生互动,但德育教育方面就不知与学生互动了,往往是以“训斥、告诫”等方式出现。这样“满堂灌式”的说教方法,很难取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也要让学生参与,与老师互动,与同伴互动。比如让学生找出他们身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判,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内在动力,从中不断地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互动活动为学生的道德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老师再关注研究学生中的典型、敏感和棘手的问题,在活动中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让学生能补充深化和理顺自己已有的道德经验,对社会现象有更多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参与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认识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心理成熟及群体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增强。

3回归生活,走出社会

德育要回归生活,眼下的德育,我们称之为“封闭式”的德育,教育对象如“笼中之鸟”,这种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德育无异于让学生在床上练习游泳,一旦下水,结果可想而知。学校不应该也不可能把青少年学生与鲜活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道德教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隔绝”的校园转向直面“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外部世界。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既有鲜花又有荆棘的现实生活,才能具有浓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例如,交通规则,防灾避险反迷信等问题。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我们的德育应走出课堂,走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