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灌注的非手术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乳腺导管灌注的非手术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王婧

王婧

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外科湖南浏阳410300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乳腺导管灌注的非手术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效果及安全性,选择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手段。方法:将于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对照组采用抗菌药及传统手术切除;观察组采用乳腺导管灌注的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及外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复发率、治疗前后CIVIQ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0%,显著高于对照组(67.70%)(P<0.05),经随访观察,观察组治疗后复发率为16%,显著小于对照组3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IVIQ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IVI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与传统的手术切除相比,乳腺导管灌注非手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灌注的非手术治疗;传统手术;生活质量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mastitis,PCM)又名管周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头部瘘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炎症样特殊类型乳腺良性疾患,占乳房良性病变的4%--5%[1]。然而,对于传统的手术切除术而言,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往往会在乳房皮肤上留有十分显著的手术瘢痕,甚至因为有些患者的病变范围广,与皮肤粘连或者形成多个窦道,已经造成乳房的严重变形的,不得已切除整个乳房。所以寻求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确切有效并且损伤范围小的方法已经成为广大患者的迫切愿望。本研究采用临床对照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乳腺导管灌注的非手术治疗与传统手术切除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旨在选择一种安全、高效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对照组:年龄25~39岁,平均(31.54±6.72)岁;肿块部位:左侧22例,右侧21例,双侧7例;肿块大小1.2~8.5cm,平均(4.18±0.56)cm。观察组:年龄26~42岁,平均(31.68±6.88)岁;肿块部位:左侧20例,右侧24例,双侧6例;肿块大小1.3~9.0cm,平均(3.80±0.62)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采取抗菌素和传统的手术进行治疗,抗菌素采用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手术均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术。观察组采用乳腺导管灌注的非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指导患者选取仰卧位对其实施常规地消毒处理,局部麻醉药物采用利多卡因进行乳晕区的麻醉,然后,将探针扩张4-5个乳孔,保持乳孔的通畅,将配置好灌注药物的一次性乳管灌注器(已连接好灌注液盒)插入乳孔中(尤其是有乳头溢液的乳孔),进行灌注治疗。如果有大量粘稠分泌物者,则在灌注前导管冲洗。隔天灌注一次,灌注药物依据患者的炎症轻重、乳孔分泌物多少选择头孢曲松钠,曲安奈德,氨溴索,糜蛋白酶,利多卡因,氧氟沙星,用生理盐水稀释配置。灌注治疗之前用蒲公英、红花、桃仁、柴胡、二花、连翘、藿香、乳香、没药、茴香、皂刺、丹参、夏枯球、全瓜蒌、荆芥、姜半夏、三棱、莪术、冰片、芒硝等中药熏蒸20-30分钟。灌注之后用如意金黄散或者芙蓉膏外敷红肿的部位,如果没有红肿的部位则不外敷。

1.3观察指标

主要包括:(1)临床疗效。①痊愈。经治疗后,疼痛、肿块完全消失;(2)有效。经治疗后,疼痛改善,肿块直径大小较治疗前减小50%以上;(3)无效。经治疗后,疼痛无改善,肿块直径较治疗前缩小50%以下或者未发生任何改变。临床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均以“%”的形式表示。(2)治疗中相关情况:2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血清CRP、PCT情况。(3)生活质量评分方法。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CIVIQ):包括社会活动、精神心理、体能以及疼痛4个方面的评分维度,共计20个分项,每个项目分值从1~5分取整评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佳。(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皮下瘀血、局部小血肿、切口感染等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的所有数据均以“”的形式进行表示,对比均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经分析,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0%,显著高于对照组(67.70%)(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增多,对本病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其可能的致病因素主要有:1.乳头发育不良导致的乳汁潴留或哺乳困难,2.异常激素刺激使导管上皮产生异常分泌,导管明显扩张,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3.细菌感染:Bundred从乳头溢液、乳晕部脓肿穿刺、乳头瘘管中均分离和培养出细菌,认为该病是厌氧菌再乳管内滋生引起的化脓性炎症;4.乳房外伤:外伤导致乳腺结构损伤,引起乳孔闭塞。5.吸烟:Rahal认为导管扩张与长期吸烟有关[2],Dixon[3]认为吸烟对乳腺导管的损害,可直

参考文献:

[1]唐文.何山.郑轲.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川研究[J].中华适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11):810-811.

[2]RehalRM,DeEreitas-JuniorR,PaulincRR,Riskfactorsforductoctasia[J].BreastJ,2005,11:262-265.

[3]DixonJM.Periductal.mastitisandductcctasia:differentconditionswithdifferentaetiologies,r[J]Surg,1996,83:820-822.

[4]耿翠芝,吴祥德,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8,2(1):20-23.

[5]Bani-HaniKE,YaghanRJ,Natalkall.etal.ldiopathicgranulornatousmastits:timetoavoidunnecessarymastectomies[J].BrteastJ,2004,10(4):318-322.

[6]刘蕾,倪毅,刘伟,乳管镜冲洗治疗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浆细胞性乳腺炎30例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180.

接损害乳腺导管,也可作为间接因素影响体内激素和血流,易使厌氧菌感染。6.自身免疫及内分泌紊乱:国外报道认为各种原因引得的体内性激素水平的改变,主要是垂体泌乳素的升高引起乳腺导管扩张,继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3]。耿翠芝[4]等认为乳腺导管阻塞和激素的异常刺激使该病发生的病理基础,而早已存留于导管内的细菌滋生是继发感染和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Bani-Hani等[5]认为,类固醇类激素药物治疗对浆细胞性乳腺炎也有独特疗效;在浆细胞性乳腺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乳房肿块未形成硬结时,可在乳管镜下注入0.5%甲硝唑溶液及稀释的地塞米松溶液冲洗乳管,达到局部治疗,防止疾病进展的效果[6]。

在这样一个病因及病理基础上,我们采用的乳腺导管灌注治疗是根据乳腺的解剖原理,利用乳腺组织特有的密闭管道系统进行药物输送,同时腺泡和小叶导管内有较大面积具有弥散功能的上皮组织,使进入导管和腺泡内的药物直达病灶或迅速向病变组织弥散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术治疗仍然为当前治疗该病的一种常见手段与途径。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手术,其在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预后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0%,显著高于对照组(67.70%)(P<0.05),经随访观察,观察组治疗后复发率为16%,显著小于对照组3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IVIQ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IVI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此结果提示:与传统的手术切除相比,乳腺导管灌注非手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