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懂得─—再读苏教版《寒风吹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因为懂得─—再读苏教版《寒风吹彻》

陈良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江苏仪征211900

菜籽沟,新疆的一个山村。刘亮程在这里种地、办书院,天天和老乡打交道。我不能明白像他这样有影响力的作家为什么长住在菜籽沟,让乌鲁木齐的家空着。今天再教学生苏教版《寒风吹彻》,终于找到了答案——不合常理的选择,都是因为懂得!这种懂得都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明白的。

那个寒冷的深夜,十四岁的他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柴火,经历半夜一天的时间,他的一条腿在凛冽的寒风中冻僵了,腿上的一根骨头冻坏了,拉着半车柴火到家,十四岁的他没有得到父母温暖的拥抱,更不用说受到父母的表扬了,父亲只有一句话“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这不是责怪吗?这是怎样的冷漠和无情无义!孩子心中会是怎样的“寒风凛冽”!可是他什么也没说,包括腿冻坏的事。为什么不说?为什么没有义愤填膺?为什么不和父亲据理力争?因为懦弱吗?绝对不是,能在深夜到旷野找柴火的一定是一个勇敢的少年!因为饥饿没劲说话吗?有可能,可是等饭吃饱了身子暖和了再跟父亲说也一样呀。关键是,他知道他不可能吃饱饭,也没有足够的炉火让身子暖和。他也明白,这就是家庭生活的常态,父亲的冷漠无情那是因为贫穷呀!这种懂得不是刹那间明白的,其实生活早已告诉了他,年老多病的姑妈不止一次要求母亲到春天了去“喧喧”,母亲都没有反应,因为她要努力干活,让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尽量在冬天不挨冻;“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一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父母都没有给过及时的和足够的温暖,他不怨不怒,他知道父母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呀!

无数个寒冷的日子,再加上冻坏骨头的那个刻骨铭心的经历,他知道温暖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在那个寒冷的旷野作业中,如果能有一个避风的地方让他歇歇,如果能喝到一杯热水,能围着小火炉烤一烤,也许他的腿就不会冻坏。所以在一个寒冷的早晨,他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上了年纪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老人在火炉旁坐了半个时辰离开了,他以为老人暖和过来了,可是第二天下午,听说老人冻死了。老人太贫寒了!他的一小炉火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老人“比无数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没有物质,遑论精神!贫穷带给人多大的悲哀呀!

没有物质,不代表不需要精神。他砍柴回来,希望有父母的嘘寒问暖;年老多病的姑妈偎在矮土木屋里,希望母亲春天能去“喧喧”┈┈带给他们的,只有失望,失望,失望!所以“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和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曾经“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可是“十四岁”冻坏了一条腿┈┈隔着30岁人生距离的老人被冻死,年老多病的姑妈需要人去“喧喧”。他终于明白“冬天”不只是一个寒冷的季节,更是无情的岁月呀!母亲的冬天已经到来,年老的母亲需要子女温暖的慰藉。“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有人说:“爱孩子是一种天性,爱父母是一种品德。”我想这种品德正是源自于“懂得”——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的冬天,每个人都需要温暖。

突然想起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是“一个人”的村庄。

还要说什么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刘亮程,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种慈悲已经深入到他的灵魂深处,不止表现在人与人的相处,还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比如对家园、对乡村文化等等。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说“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李敬洚在《芥子之中的灯》中写道:“刘亮程带着我们在村里走,他说,这里原来有个庙,那里原来有个祠。当然,现在都没有了。”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乡村正日渐衰落,稍微有点能耐的人都在努力离开故土,远离村庄;而他“携带着一份增值的文化资本回到家乡”。“他想把消失的庙重新盖起来,他还把画家、摄影家、诗人带到这里,他还办了个菜籽沟文学艺术奖。他的所为,可能使一个村庄重新成为一个有机村庄,一个活的、有文化生命的地方”。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现在,刘亮程挽起袖子,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让人肃然起敬。

是什么促使他去做这些?

他的自觉意识已经上升到了一种责任的高度,我想这大概就是“因为懂得”而派生的一种情怀吧。

明白了这些,所以再教授《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再是简单地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而是把刘亮程的这种思想传达给学生。如果学生因为这篇文章而明白了我所说的这个道理,我想学生一定会一生受益无穷的!

语文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作家作品,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人文素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