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东凯小学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实践及成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3

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东凯小学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实践及成效

黄全增刘红霞

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257000

“要办好一所学校,不能死盯着考试分数不放,必须让学生享受真正的教育生活,在生命的美妙体验中快乐成长。”办学实践中学校领导班子不仅达成共识,而且经过深度调研、反复磋商论证,确定在课程改革中寻求突破。于是在省市教科研专家指导下,开启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建构与实施。五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和成效:济南出版社出版了35万字的《小学文智课程实践案例研究》,“小学文智课程建构与实施”获山东省教科院首届全省优秀课程整合案例评选一等奖,《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东营日报》等报刊多次专题重磅推介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实践经验。

一、建构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东凯小学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建构,始于语文、品德与社会、传统文化等国家与地方课整合而重构的人文素养课程之《语文与修身》。该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不仅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出了一条独具“东凯特色”的路径,而且在东营市树立了一个行动标杆。尤其在教育部下发了《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意见》后,瞄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东凯小学建构文智课程的行动方向。“学生是完整的人,各个独立学科所立足的只是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某一部分。想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就需要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有机整合和系统实施。”学校领导班子的行动意愿为文智课程建设确定了前行方向。于是,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建构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身心素养四个方面设置了学生发展的具体指标,弱化乃至消除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解决了分科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体系、忽视学生自身建构能力的矛盾,实现了以综合课程全面培育学生整体素养的育人目标,从而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

如在五年级一节主题为“借物喻人”的人文素养课上,执教老师整合了《梅花魂》、《落花生》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文章,学生在习得了“借物喻人”写作方法的同时,对梅花精神、花生精神和樟树精神有了新认识,体悟到了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革命精神等高贵品质,并在同类文章的迁移学习中已经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教师引领学生领悟王冕借物喻人的古诗、绘画《墨梅》和歌曲《红梅赞》的基础上,强化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以及人文底蕴加深对学生的濡染。

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助力学生学到了知识、完善了人格,让散落在不同角落里的核心素养,在相对集中的时空里得到了落实。由此改变了传统育人单纯依靠说教的方式,让学生站在课程与课堂的中心,从而使立德树人得以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认知中得以提升。无疑,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课程增加了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避免了因学科割裂和内容交叉重复造成的教学资源浪费。

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文智课程的实践与时俱进,在注入新的理念和内容的同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主旨内容,通过文智课程的实施,力促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核心素养的形成。可以说,东凯小学倡行的“文明、智慧、健康、友爱”学校精神,不仅完全彰显了“核心素养”的育人实质,而且验证了我校通过文智课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正确方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的智力资源保障

文智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对我校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试想,如果没有教师在思想上对课改的正确认识,没有教师从心理上真诚地认可和接受课改,没有教师从行动上主动配合和积极参与学校课程改革,没有教师内在的变革动力,没有教师的真才实学,课改会是什么结果呢?“作为实验教师我是有顾虑的,教师是课程重组的构建者,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者,那么教师的核心素养在哪里?教师有能力重构课程、实施课程吗?”宁老师对建构文智课程的困难预想不是个例,很多教师在建构和实施文智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也产生过有类似的念头,甚至打过退堂鼓。对此,学校领导班子有着清醒的认识:“学校要成就两类人,一是学生,二是教师。要想成就学生,必须首先发展教师;只有教师专业发展了,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才是学校的真正发展,这是教育的本真之所在。”学校育人靠课程,课程建设靠教师。课程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直接链接,“教师”、“课程”、“学生”三者互为因果、彼此互动,是学校教育的“共生体”。

在美术教师杨老师的《春节》主题课程整合中,从语文课中老舍《北京的春节》的诵读,音乐课中伴随《春节序曲》欢快的旋律展开春节的想象,到传统文化中的我们当地民俗民风(灯谜、春联等),再到美术课中的绘画、手工、泥塑、剪纸、书法等,借助多种艺术的综合体验,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感受和体验节日氛围、各种艺术魅力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通过艺术体验和手工实践,从学科本位转向了学生本位,从任务导向转向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兴趣导向和问题导向。一节90分钟的大课下来,孩子们往往意犹未尽,自动在课下开展相关专题的拓展学习,自主地把对春节的探究延伸到课外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杨老师展现出的综合素养、艺术视野使整堂课在价值水准上超越了传统课堂。这种超学科、跨学科的整合,不仅学生们喜欢,其综合艺术素养在主题课程统整中得以提升,也形成了促使教师提升综合素养的“倒逼机制”,由此促使教师、课程、学生三者实现了有机互动和共同发展。

“究竟什么样的课程才是适合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现有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哪些素养,能培养出怎样的人?课程重组让我成了课程的研究者和建设者,具有了课程的甄选、构建能力,我不得不改变自己、迎接挑战,改变守旧惯习,认真思考教育的本质。”青年教师初老师在反思日志中写道。她对课程重组思考的深度和高度,让她逐渐脱离了教书匠的形象,向着课程专家的方向发展着。

东凯小学的课程重组,拓宽了教师建构文智课程的专业视野,改变了教师的思考与行走方式,提升了教师整合教材、重组课程的能力,更加深了教师对教学实践和教育境界的思考。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建设,让我校师生发展进入了一种相互联系、互促互进、共同提高的共享共赢模式。

三、回归育人本质: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的根本目的和行动旨归

东凯小学通过课程重组,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和育人体系,使课程育人功能得以极大发挥;通过课程重组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整合、“教”与“学”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从而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到了实处。可以说,东凯小学基于课程重组而建构的文智课程,通过建设多样化课程载体和多元化成长环境,有效创造了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妈妈,今天我们用游戏的方式研究了一节鸡兔同笼问题,我再也不头疼这类题了。”“爸爸,早上我们读了《清音》里的诗歌《想象》,语文课学习了《飞向蓝天的恐龙》,下午的搭搭乐乐我就能搭出霸王龙、剑龙。”陈辉兴高采烈地向爸爸炫耀着。“老师,今天的游泳比赛我游了第二,教练说我上身长,像美国飞鱼菲尔普斯。”刘帛睿显得很激动。

从学生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学习与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得到了激发。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学生评价同学的角度也变得全面。文智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探索的“窗子”,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美丽的风景、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独特的闪光点,都能获得存在感。

学校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落实国家课程,每天下午(除周四),安排两节50分钟的长课,设置奥尔夫音乐、国画、拉丁舞、泥塑、乒乓球、足球、戏剧、合唱、二胡、播音主持、书法、剪纸等丰富多彩的艺体特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针对学校教师专业特长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学校还聘请了一批校外高水平的专业老师,采用校外教师主教、校内教师助教的课堂管理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从课程菜单中选择喜欢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找到自己同伴、老师进行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其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也得到了家长的充分认可。“常有人评价我们这一代人:低情商,缺失爱好、信仰,幸福指数低,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回忆自己三十多年的成长经历,堆砌着块垒般的试卷和考试,艺术的空白、运动的缺失、创造力的蒙蔽,动手能力的冻结,以及视野的逼仄,多么贫瘠的童年和青年!庆幸我的孩子不会重蹈覆辙。”一位诗意未泯的妈妈在家长日志中感慨着。“我不用担心孩子看电视、玩平板。作业之余,她会做些手工,还会把日语课、韩语课上学到的寿司、拌饭搬到我们家的餐桌上。当我宅在家里做‘低头族’时,孩子总会拉着我到楼下打羽毛球。孩子也在悄悄改变着我。”一位女孩家长由衷地向邻居夸说。

四、建设幸福教育生态: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的实践愿景

东凯小学的文智课程是让“教育”生长“幸福”,让校园变成智慧的乐园。学生的幸福源于成长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教师的幸福来自于学生的成长,家长的幸福更是源于孩子的发展。

“初秋,午后。走在东凯小学的校园,正值上课时间,没有听到想象中的书生朗朗。来到一间间教室,他们有的在搭搭乐乐的教室里快乐地拼拼插插,有的在书法课上凝神静气地挥洒翰墨,有的在拉丁舞教室里恰恰舞动,还有的在国画课上勾勒着水墨丹青,又或在手工课上揉捏摔打着陶泥、在羽毛球场上奋力PK、在绿茵场上激烈竞技……”一位家长在家长开放日的感言里记录下这样的画面。

每个孩子都有做梦的权利,东凯小学的特色课程不是让每个孩子成为体育健将、舞蹈家、画家或者音乐家,而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营建全新的教育生态,构建一所学生成长的智慧乐园。学校为学生搭建了成长平台,还为他们搭建起的展示舞台:艺术达人、六一汇演、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拉丁舞展演……“通过选修戏剧表演、播音主持等校本课程,我能在市里的朗诵演讲比赛中摘取桂冠,担任东营电视台少儿春晚的小主持人,还能在全省的‘金话筒’比赛中获得金奖。”对于成绩,张皓然同学怡然自得。

学校课程门类并非越多越好,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才是最好的课程。课程建设不能只做加法,还要学做减法,还给孩子一个智慧美好的童年。对童年期的孩子来说不应是日日夜夜挑灯夜战的枯燥和痛苦,更不应是每天铺天盖地的试卷和作业。小学阶段是孩子对知识探索的初始阶段,是孩子步入多彩人生的第一步,是形成一切优秀人生品质的奠基期,学校不应成为束缚孩子求知欲和禁锢孩子理想的“文明监狱”。这里应该有艺术、有运动、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和无尽的创造力。

“有的孩子本来有很好的艺术、体育天赋,有的孩子心灵手巧,可惜错过了教育的黄金期,到了职业学校,二次重塑已经很难了。庆幸的是我的孩子和她的同学们不会有这样的遭遇。”一位职业院校任教的妈妈在家长经验交流会中坦言。

无疑,东凯小学的孩子是幸运的,在学校每天都是快乐而充实的。这里有他们亟待汲取的丰富营养,有他们极力追求着的幸福和健康。在这里他们学会求知、懂得友爱,培养责任感和信心、收获坚强和勇敢,核心素养就是他们后续成长的“隐形的翅膀”。相信他们会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一定会振翅高飞,遇见别样的风景,成就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