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1

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模式探究

张华勇

湖北省枣阳市七方镇罗岗中学441206

班主任不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班主任面临的是丰富多彩、性格各异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传统的、旧的班主任思想模式和教育模式在新时期的学生面前显得笨拙而无力,甚至束手无策,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去努力,去创造,因此,大胆尝试改变传统的模式与方法,已成为班主任工作改革的一大趋势。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发展,赏识教育逐渐成为时下很时髦的一种教育手段。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我是好孩子”的心理暗示下努力地完善自我,从而一步步进入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里。既然赏识教育提倡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是不是就意味着让学生在一片盲目的歌功颂德声中成长呢?当然不是。我想从班主任的角度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客观评价学生,全面公正赏识

要在班级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我想首先应建立在班主任对学生全面深入、客观了解这一基础上,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赏识”,避免赏识的盲目性。所谓全面了解,就是要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既要了解课内情况又要了解课外情况,既要了解校内的表现又要了解校外的表现,尤其是在家庭中的表现;既要了解智育情况又要了解德育、体育的情况。通过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集体观念、道德观念、家庭背景、气质类型等,班主任能更客观地分析学生,为采取相应的赏识措施打下基础。在全面地了解学生后,教师要善于认识优点。一般来说,班主任较容易从整体上发现学生的优点,如思想进步、积极向上、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性情开朗、兴趣广泛等等,但不易发现细微中表现出的优点,不善于短中见长。在班集体中,免不了会有少数后进生,班主任应该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不仅要看到“短”处,更要见到“长”处,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能以偏概全。如有的学生纪律性不够高,但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有的文化成绩不够理想,但文体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有的沉默寡言,却能独立思考;有的虽然一时落后于人,但内心也有争上游、争荣誉的欲望……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善于观察,从“短”中发现“长”处,进而做到赏识其长。

二、辨证把握尺度,灵活开展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并不是让班主任闭上客观的眼睛,只用赏识的眼睛来看学生,班主任必须以内外尺度的标尺辨证地看待学生,并以内在尺度为根基、外在尺度为手段进行赏识。何为内在尺度?何为外在尺度呢?内在尺度指班主任在内心对学生最客观的评价标准;外在尺度指班主任在具体的事情上对学生闪光点的赏识手段。比方说,某学生智力并不突出,可是偶然一次机会,他在回答某个问题比班内所有的学生完成德都要好,作为老师,我们会高兴地夸奖他“你真聪明!”“你真会思考!”……在这件事情上,内在尺度的评价是学生智力不突出,外在尺度的赏识手段表现为老师对学生的夸奖。人的性格和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丰富多姿、性格各异的学生在外界诱因的影响下,可能会做出一些与平时习惯不大相符甚至大相径庭的事,我们不能以一眚掩大德,也要避免罗森塔尔效应或晕轮效应所让人产生的爱屋及乌的错觉。可能有的学生屡屡犯错,常常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甚至屡教不改,令班主任头痛,这样的学生在班主任心里留下的印象就不大好,内在尺度的把握就容易发生偏差,带着这种情绪,这类学生身上或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亮点就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故意置之不理,这就会对赏识的进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就要求班主任要注意适时分离内在尺度对外在尺度的负面影响。

三、丰富赏识手段,赏识成功关键

马斯诺的需要理论认为人性中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处在金字塔底层的基础需要。赏识的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赏识教育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发源生长的。基于这个特性,在赏识教育中,班主任要抓住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或灵光一现的闪光点给予赏识,以达到强化尤其是正强化的目的,使之继续发扬,并把正面的、好的效能辐射出来。班主任赞许的目光、称赞的手势、激励的话语都是赏识学生的方法。

实践证明,班主任不光要在内心深处对学生进行赏识,更重要的是显性赏识,其中表扬就是一种最常见、最直接的显性赏识手段。但在班主任管理实践中,赏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究其原因,笔者发现部分班主任在进行赏识教育时不知不觉、或多或少地走入了某些误区,归纳起来常见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六个:

误区之一:赏识失法;

误区之二:赏识失时;

误区之三:赏识失准;

误区之四:赏识失当;

误区之五:赏识失度;

误区之六:赏识失全。

赏识手段是否适宜直接决定赏识教育的成败,因此班主任在实际运用中,要审时度势、灵活应用,切忌教条、机械的套用。总之,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辨证合理地实施赏识教育,促使学生在赏识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世界观、价值观,进一步完善自我,健健康康地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