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由一节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由一节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张国平

关键词:复习课;反思;教师;学生

案例概述:

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底之蛙》的故事吗?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来重温一下这个经过整编的新版《井底之蛙》的寓言故事。

分组讨论:你能找出故事中哪几个有关光的知识?画出包含相应知识的语句,看哪一小组找的准、找的多并跟其他小组共享你的发现。

新版“井底之蛙”的故事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不知外面世界。有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口喝水,青蛙奇怪的问:小鸟从你哪里来呀?,小鸟说:“我从天空飞来啊。”青蛙不信,说:“天空就有井口这么大呢!”小鸟说天空其实很大,说完就飞走了。青蛙从小鸟那儿得知天空很大,对井底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一心向往之,终于它抵挡不住小鸟的诱惑,决定出去看看小鸟所说的精彩世界,于是它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爷爷。爷孙俩跳出了长期生活着的枯井,开始了一段美妙的旅程。

当它们跳出井口,第一眼就看见了一个大湖泊,清晨的阳光透过树林笔直地斜射在平静的湖面上,强烈的光线使它们一下睁不开眼睛。当小青蛙适应之后,发现外面的世界真的是太美丽了:一道七色彩虹正架在不远处的树梢上,远处的山和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几条美丽的小鱼正在“云里”悠闲地穿梭着。透过荷叶上的一滴露珠,小青蛙发现了一条毛毛虫,看起来好大呀,正好给它当了早餐;小青蛙好久没游泳了,这水看起来好像不太深,正好练练自己独创的蛙泳吧!“扑通——”,一个优美的跳水动作,小青蛙钻入水中,它突然发现岸上的小树好象高了许多。待小青蛙从岸上爬上来后,青蛙爷爷拿出带来的相机给孙子拍照留念,先拍了一张半身照,接下来就给可爱的孙子拍了一张全身照。就这样爷孙俩沿途欣赏着风景,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丽。

未完待续…………

学生:分组讨论、寻找、与其他成员共享……

情景一:清晨的阳光透过树林笔直地斜射在平静的湖面上……

思考:你能分析出该情景中涉及的是光的哪个知识点吗?

学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举一反三:你还能列举出生活中跟上述知识有关的实例吗?

学生回答: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小孔成像、射击瞄准、排队时………………

情景二:一道七色彩虹正架在不远处的树梢上……

思考:你能分析出该情景中涉及到的是有关光的哪个知识吗?

动手做一做:利用手边的器材(一块小小的玻璃砖),在教室里观察到“彩虹”。

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并派学生代表演示、分析得出结论。

复习:光的色散以及物体的颜色

情景三:远处的山和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几条美丽的小鱼正在“云里”悠闲地穿梭着。

反问:你还能分析出该情景中涉及的是光的什么知识点?并举例说一说。

学生举例说明,分享所得。

回顾: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一点、二角、三线”

举一反三:1.说说你还能例举出生活中有光光的反射的例证吗?

平面镜成像、潜望镜、水面岸边物体的倒影……

2.从青蛙看到的远山和它们在湖面的美丽倒影,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析、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情景四:小青蛙钻入水中,它突然发现岸上的小树好象高了许多……

思考:为什么在水中的小青蛙看到岸上的小树好象变高了?是小树真的突然长高了吗?

让我来设计:利用手边的器材,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知识点吗?

你能分析出该情景中涉及到的是光的哪些知识点吗?

情景五:青蛙爷爷拿出带来的相机给小孙子拍照留念,先拍了一张半身照,接下来就给可爱的孙子拍了一张全身照……

思考:1.这里你发现了光的哪些知识点?要尽可能的全面哦!

2.小青蛙拍完半身照,然后想要拍张全身照了,他该怎么做好呢?生活中有哪些实例用到这些知识点?请你举例说明之……

两位学生代表上前演示拍照的过程,将体验结果共享。

设问:蛙中也有“照相机”,你知道它在哪里吗?

让我来介绍:

1.利用你手上的眼球模型,观察你所看到的这个模型,请小组讨论并将眼球的各部分结构名称贴到黑板上相应位置。

2.蛙爷爷是老花眼,而小青蛙是近视眼,它们看东西都很模糊,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贴出他们在未带眼镜之前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请为他们戴上相应的眼镜:

大家一起来探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爱护我们的眼睛,保护好视力?

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对环境的察觉和对信息的获取方面来考虑,你认为将来的“井底之蛙”会是怎么样的呢?

《井底之蛙》之续

自从井底之蛙看见了外面的世界后,从人间听说互联网可以知道大千世界里所有的事物,于是它也买了一台互联网电脑。一天,一只小鸟飞来,嘲笑道:“青蛙,人们都笑你是井底之蛙,你怎么还待在井里不出来呀?”青蛙说:“不,井是我的老家,我的祖先从前就是住在这里的。”小鸟又说:“那有什么好的,一点见识也长不了。让我来考考你吧,你知道天有多宽吗?”青蛙回答:“天无边无际。”小鸟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的?”青蛙说:“因为我有了互联网电脑,就可以知道天下所有的事。”小鸟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且告诉了森林里所有的动物,于是,现在森林里的动物都用上了互联电脑。

分析和反思:

整节课学生都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完成了复习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消极地听、记、练,而是主动地去设计实验,上台汇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基础上提升了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总结这节复习课的得失,发现有不少“亮点”,但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

1.围绕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下整堂课以故事引入,并为以这个故事为中心进行延伸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通过谈论和交流合理的质疑,如:第二小组学生利用手上的器材——一块小小的玻璃砖,提出了疑问,通过玻璃砖看到了光的色散现象,并成功演示这一现象。一个小组利用手头的一杯水和筷子演绎了光的折射这一原理,形象而又真实;一个小组用照相机在课堂上实地感受照相的乐趣,同时也明白了照相机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把一些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转化成学生有兴趣去接受的,形象易懂的实验和体会,避免了教师一味灌输学生一味接受的旧教学模式,让原本乏味枯燥的课堂呈现出活跃的气氛。让教师的讲变成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活动得出结论来归纳、小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2.对于复习课而言,这堂课完全跳出了传统复习课的一般模式“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而是采用一种新颖的方式来引导,这是亮点所在,但是在内容上还不够深度,没有挖掘更深入的东西,只是在表面上大做文章,这是本人觉得最大的一个不足,基于自己是一名参加工作不到三年的新教师,这点就需要笔者在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通过教研活动,吸取前辈们优秀的方式方法,也会是笔者以后学习的方向。

从这节公开课中笔者体会到,要上好一堂复习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抓准学生的兴趣,从兴趣着手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它能激发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而乐此不疲。只要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学生就会喜欢,从而产生我要学习的愿望,产生乐于学习的积极因素。复习课基本内容学生都已掌握,就更应该积极寻求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2)找准知识线索,紧密联系实际

学生总是会借助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并把新知识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复习课上,教师不能只是通过重复的教学来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认知结构,而应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创设条件。因此,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并且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学生认知结构。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找到线索,把知识横成串,竖成链,还要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这样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把知识与生活连在一起,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抓住科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自主地建构知识结构,便于记忆和提取。

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设置恰当的问题与习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基础训练要针对学生平时学习时多发病而编拟,以求引导学生辩论,消除、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进一步认清知识的本质。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在基础训练中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进行,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引导矫正,力求保持整体学习在这个阶段的同步发展。

(3)注重知识的梳理

梳理就是引导学生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泛化,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这些显然是复习课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

总之,无论复习什么,教师如果一味地将过细的知识塞给学生,学生不会主动地接受,甚至会感到味如嚼蜡,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会思考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才会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复习课的主动权,真正感受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作者单位:浙江省柯桥区王坛镇中学3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