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改变课堂——《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1

学案改变课堂——《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学案例

张琬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73100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数据表明,学习方式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是巨大的:听讲在两周后平均只能记住5%,阅读可以记住10%,声音加图片可以记住20%,示范演示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实际演练、做中学可以记住75%,马上应用、教别人可以记住90%。所以教师讲、学生视听必然是效率低下的课堂。如果不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不从根本上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就无法产生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则一定是这样的:学生们经过讨论、演练和展示交流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和信息,也就是我们目前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只有经过自主学习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见解或产生了问题,才能够进行小组讨论,整合加工信息,即合作学习,否则就是伪讨论、伪合作。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较为丰富和完善的见解,然后在班内展示交流,即应用、教会其他同学。

学案在其它学科课堂学习中的作用有目共睹。《美术鉴赏》虽然有其学科的专业特点,但仍属于一门人文学科,学案导学应该是适用的。目前有很多美术老师也在尝试编写学案,但问题非常突出,大多数学案和课堂学习过程严重脱节甚至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完全没有用处,学案成了对教材内容拓展补充的阅读材料包。学生们教材都来不及阅读,哪里有可能去读学案呢?所谓的学案就成了摆设,下课就像废纸一样被学生丢掉了。我想学案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习、告诉学生怎样去做、怎样去完成学习任务、伴随课堂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生成的辅助工具。

我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注意了如下几点:1.目标设计明确具体而且简单可行,知识和方法并重。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重视并学会阅读教材。3.生活化,综合化,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将专业知识、术语的学习与其它学科、与生活相联系。4.重视活动设计,让学生清楚做什么、怎么做。5.学案中留有足够的空白,让学生书写记录。

案例:人美版第11课学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使用雕塑艺术的术语,恰当评价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2.比较深入地研究至少一个中国古代著名的雕塑群,掌握简单的雕塑艺术的研究方法。

3.列举至少三个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雕塑群,说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至少两个特点。

4.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同时领悟一份历史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点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代表作品及艺术特点。

三、学习难点

使用专业术语和恰当的语言描述、评价雕塑作品,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说说记记——有关雕塑艺术。

(1)雕塑的材料。(2)雕塑的手法。(3)雕塑的形式。(4)雕塑的体量。

活动二:分组自主学习。

(1)秦始皇陵兵马俑,课本63-64页《一、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部分;(2)霍去病墓石雕,课本64页《二、汉代最杰出的雕塑群》部分;(3)昙曜五窟之露天大佛,课本65-66页《三、2、云冈石窟》部分;(4)卢舍那大佛,课本66-67页《三、3、龙门石窟》部分;(5)麦积山石窟彩塑,课本67-68页《三、4、麦积山石窟》部分;(6)莫高窟彩塑,课本65页《三、1、敦煌石窟》部分;(7)晋祠彩塑,课本68页《四、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部分。

活动三:展示交流,分享研究成果。

活动四:讨论思考。

中国历史上佛教造像有怎样的发展变化的趋势?

活动五:模仿秀。

用身体模仿、再现自己的研究对象,体验雕塑作品的形体、动态、表情等方面的时代特征。每组上来两个人,一导一演,并语言介绍。

活动六:课堂总结。

(1)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

(2)我还想了解……

此学案的设计紧扣学生们的学习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逐步深入研究本课题。实践证明,在本学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课堂环节等了然于胸,从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案安排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以表格的方式指导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对有关作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帮助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基础上理解作品。因为有研究、有心得,同学们有话可说,展示交流才有充实的内容,不会流于形式。尽管每个小组只是相对深入地研究了一个雕塑群,但他们掌握了简单的研究方法,为今后的继续拓展埋下了伏笔。学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们终于成了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3年《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