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颞硬膜外入路手术治疗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额颞硬膜外入路手术治疗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

毕永峰1虞正权2

毕永峰1虞正权2(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目的探讨额颞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8例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都采用额颞硬膜外入路,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结论额颞硬膜外入路可适用于鞍旁型三叉神经鞘瘤,该入路能安全切除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海绵窦显微手术三叉神经鞘瘤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1-0280-01

三叉神经鞘瘤是一种可以通过手术治愈的良性肿瘤,Dolenc[1]等人将三叉神经鞘瘤分为四类:1,累及海绵窦的;2,在Meckel’s腔内的;3,位于桥脑小脑角的;4,巨大型位于中后颅窝。现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8例累及海绵窦的三叉神经鞘瘤手术情况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2-62周岁,平均46.3周岁,病程15天-2年,病变位于左侧3例,右侧5例。

二临床资料初始症状包括面部疼痛,面肌抽搐,视物模糊,头痛等。2例病人出现角膜反射减退。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肿瘤多表现为卵圆形等密度或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晰,周围水肿不明显,肿瘤呈均匀强化,肿瘤直径大小1.8-3.5cm,平均2.6cm。

三治疗方法采用标准翼点入路,从蝶骨嵴处将中颅窝硬膜抬起,即可暴露出圆孔、卵圆孔、棘孔。为了更好的暴露中颅窝底,将脑膜中动脉电凝切断。磨钻磨平圆孔、棘孔、眶上裂周围骨质。如果需要暴露海绵窦内侧壁,则需要将前床突同时磨除。在上颌神经表面钝性分离颞叶脑膜及海绵窦外层脑膜,形成一个硬膜间腔,在此处可安全切除肿瘤。暴露清楚三叉神经复合体及肿瘤后,在三叉神经三支间隙中,肿瘤最突出处切开肿瘤包膜,先作瘤内减压,后分离切除肿瘤包膜。

结果

病理报告:均为三叉神经鞘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及严重手术并发症,无脑脊液漏发生。面部疼痛的病人术后疼痛均完全缓解,3例术前有感觉减退的病人术后症状没有缓解,亦无进展。然而2例术前无感觉减退的病人术后出现了面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的运动功能在所有病人中均无损伤。术后随访6-36个月,没有发现肿瘤复发。

讨论

以中颅窝为主的累及海绵窦的三叉神经鞘瘤存在于两层硬膜中间,被由海绵窦内众多神经束膜组成的海绵窦内层硬膜所包绕,这就给术中充分暴露肿瘤,保护神经,避免术后颅神经功能障碍带来难度。此类手术一般有两种开颅方式:颞下入路和额颞入路。传统的手术方法均需要将硬膜打开以充分暴露肿瘤,这必然会带来严重的脑组织牵拉和颞叶桥静脉的牺牲。Dolenc在1994年提出了一种硬膜外入路来切除这类肿瘤,手术的关键在于在硬膜外充分暴露半月神经节,从而在两层硬膜中间找到切除肿瘤的空间,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硬膜内入路带来的脑牵拉和静脉牺牲问题。Dolenc的报道大大改变了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策略[2]。我们认为硬膜外入路可以适用于任何大小的累及海绵窦的三叉神经鞘瘤,这种方法无论在手术切除情况还是临床症状缓解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肿瘤并不表现出侵袭性,与周围结构分离相对容易,更重要的是这样避免了脑组织牵拉带来的并发症。

从我们的这些病例来看,术前以疼痛症状为主的病人,术后都能得到缓解。以感觉减退为主的病人术后症状有可能会加重甚至发展到完全麻痹的状态。术前一部分并然会因为肿瘤卒中而突然出现面部疼痛,这些病人的疼痛在术后即可得到缓解。术前骨窗的CT及MRI是必须的检查,可以清楚的显示肿瘤与海绵窦及周围结构的关系。高分辨率CT可以明确肿瘤是否侵及骨质。

结论

累及海绵窦的三叉神经鞘瘤可以安全的切除,降低复发率,并且可以避免各种主要并发症。对于部分侵入海绵窦的肿瘤还缺乏更长期的随访资料。不管肿瘤的大小或者形状,额颞硬膜外入路都可以安全的切除肿瘤,而且术后颅神经障碍的发生率低,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对于累及海绵窦的三叉神经鞘瘤应该是首选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DolencVV.Frontotemporalepiduralapproachtotrigeminalneuri-nomas.ActaNeurochir(Wien)1994;130:55–65.

[2]TahaJM,TewJrJM,VanLoverenHR,KellerJT,El-KallinyM.Comparisonofconventionalandskullbasesurgicalapproachesfortheexcisionoftrigeminalneurinomas.JNeurosurg1995;82:7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