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书吧”出生的那一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1

案例:“书吧”出生的那一刻

陈薇

陈薇浙江省上虞市丰惠镇中心幼儿园312361

研究发现,2周岁是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8周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同时2—8周岁通常被称为幼儿的“吃语言”期。这个时期,儿童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最终达到丰富人生、洗涤心灵的目的。因此,这一时期,需要对孩子进行一定的阅读熏陶。基于此,我们幼儿园举行了“读书节”的活动,配合幼儿园我们班级开展了一系列的图书阅读活动,以帮助孩子们喜欢阅读、爱上阅读。

一、开书吧前的准备

1.丰富幼儿关于书吧的经验。为帮助幼儿有目的地开设小书吧,我们先和孩子约定周末或者晚上让家长带着孩子去参观市图书馆,重点了解书是怎么摆放的、书有哪些种类、人们是怎么看书的。

周一早晨,许多孩子兴奋地拿着和爸爸妈妈去参观时的照片,晨间谈话时,大家刚一落座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刘想:“我知道书应该放在书架上。”教师:“那书是怎样放在书架上的呢?”东东:“书一本本整齐地放在书架上的,还要按书的种类放,不是随便乱放的。”说到按类摆放,很多小朋友都比较了解,纷纷地说:“对,小朋友的书放在一起,大人的书放在一起。”“图书馆里还有图书管理员。”这时一个很小的声音传了出来,原来是有些内向的婧桐。“嗯,你说的非常对,请你再大声地告诉大家!”婧桐低着头,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我看着她轻轻地点了点头,她用大一些的声音说:“妈妈告诉我,在图书馆有些人看了书没放回到原来的地方,管理员就会帮助他把书放到原来的地方。所以我们看完书一定要记得把书放回原来的地方,不然管理员阿姨会很辛苦的。”“真谢谢婧桐,让我们知道了图书馆还有一种工作人员,他们叫……”“图书管理员。”孩子们一起喊了出来。

2.书从哪里来。“你们觉得开一个小书吧最需要什么?”“书吧里应该有很多的书。”“有图书管理员。”“那很多的书我们从哪里找到呢?”我接着问。“可以从家里带!”很多小朋友说。“我家有很多书,我明天带两本来。”

……

第二天一大早,东东刚到教室门口就大喊:“老师,你看我从家里带了三本书,这些都是我在家看过的,我想把它给其他的小朋友看。”东东爷爷说道:“昨天回家,听孩子说班里要开一个小书吧,这书吧到底是什么呢?”看着东东爷爷满脸的疑惑,我把要开设小书吧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向他作了介绍。东东爷爷说:“原来是这样啊,我们全力支持。反正家里还有好些不常看的图书,我们明天都把它带来,让其他孩子看看。”

通过和东东爷爷的交谈,让我意识到,作为老师,不能只给家长布置任务,更应该把活动的目的向家长说明,这样才能获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会及时把班级活动信息与家长沟通,以获得更多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真正实现家园共育。

在班级家长的支持下,我们班的图书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班级小书吧终于可以投入使用了。

二、图书排排队

随着书籍的增多,书架上已经放得满满的,以至于许多书籍都堆到了地上。

佳文:“这书吧也太乱了吧!”溜溜:“老师,不能再带图书了,太多了,都没地方放了!”蛋蛋:“书吧一点都不整齐!”

就这个问题,早操后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讨论。

教师:“有些小朋友觉得我们的小书吧太乱了,你们觉得呢?现在书吧能看书吗?”闹闹:“不行,这样太乱了,地上那么多的书,我们看书的时候都不能坐了。”教师:“那怎么办呢?”晨晨:“我们可以找几个架子把书摆上去!”

大家一致觉得这是个好主意,经过一番讨论,大家觉得可以用书架旁边的玩具展览柜来放图书。

“书架有了,那么多的书怎么放呢?”我指着地上的书问幼儿。“整整齐齐摆放。”“按种类摆放。”“按什么种类摆放呢?”“我们可以把迷宫的书放在一起。”一个孩子喊道。“对,我们还可以把《大耳朵图图》的书放在一起。”“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这是按照不同的内容来把书分了类,同一系列的书我们可以放在一起。”

三、送图书回家

经过分类整理,我们班小书吧的书整齐多了,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到小书吧看书。

过了几天,有个孩子从书吧里走出来,跟我说:“老师,我发现有的小朋友书是乱放的,他没有放在指定的位置上。”“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我故意把这个问题抛给其他小朋友。这时,大家又议论开了。有的说:“如果他不把书放到原来的地方,我们就不请他看书。”还有的说:“提醒他把书放回原来的地方,要不就请一个图书管理员监督大家。”讨论了一会儿,也没有结果。于是我提议,在书上和书架指定位置贴上一样的记号。大家举手表决,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办法可行。

活动反思:通常的阅读区都是由教师创设完成的,而本案例呈现的“小书吧”,则是以问题为引领,教师和幼儿共同构建而成的。从确定要开小书吧,到书吧内书籍的投放再到活动中的问题,都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协商解决的。在教师的启发下,一次次引发了幼儿经验的迁移,他们积极讨论,分享彼此的意见,最终形成了共识。我们可以看到,到了中班下学期,孩子们不再满足于追随、模仿教师,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活动的自主性明显提高。作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和引领者,老师要做的就是放手,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通过自我成长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自主,教育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