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

陈天刚郑名霞陈威龙刘谋青

(1.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安徽芜湖241000;2.安徽省当涂实验学校,安徽当涂243100;

3.四川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500;4.安徽省当涂第一中学,安徽当涂243100)

摘要:目的对安徽省当涂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调研。方法问卷和座谈会的形式相结合。对各学段留守学生进行抽样,其中小学学段200人,初中学段200人,高中学段100人,测试工具为网络问卷。对留守学生家长、班主任、教师代表、学校领导分批座谈。结果当涂县2016年在籍学生总数38993人,小学、初中、高中各为20354、9782、8857人;其中留守儿童数量6412人,小学、初中、高中各有3789、1454、1169人,分别占对应学生总体的18.62%、14.86%、13.20%。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包括自卑和焦虑倾向,冲动与叛逆倾向,学习兴趣缺乏,羡慕嫉妒`心理明显等;家庭亲情缺失,家庭教养问题突出,学习成绩糟糕,农村学校针对性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负面思想等因素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建议社会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和谐的环境,政府机构积极干预留守儿童教育,学校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监护人学习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共同努力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

TheInvestigationReportonMentalHealthofLeft-behindChildreninRuralAreasofAnhuiProvinceDangtuCounty

Abstract:Toinvestigatepresentsituationonthementalhealthoftheleft-behindchildreninAnhuiprovincedangtucounty.Methods:questionnaireandinformaldiscussion.500studentsweresampled,including200primaryschoolstudents,200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and100seniorhighschoolstudents.Parentsofleftbehindstudents,headmaster,teacher,schoolleaderstakepartinthediscussion.Theresultsshowedthat:thestudentsofdangtucountyin2016is38993,seniorhighschool,juniormiddleschool,primaryschoolstudents,eachfor20354,9782,8857;theleftbehindchildrennumberis6412,seniorhighschool,juniormiddleschool,primaryschoolstudents,eachfor3789,1454,1169,Proportionofeachschoolsegmentis18.62%,14.86%,13.20%.Mentalhealthproblem,includinglowself-esteem,anxietytendency,impulsiveandrebellioustendencies,lackoflearninginterest,envy,jealousyandhatredobvious.lackoffamilyaffection,familyparentingissuesoutstanding,pooracademicperformance,theschoolslackofmentalhealtheducationandsocialenvironmentofnegativethoughtsarefactorsthataffecttheirmentalhealth.Advice:Socialrecommendationsforleft-behindchildrentocreateamoreharmoniousenvironment,governmentagenciesactivelyinterveneintheeducationo,schoolfullrangetocarryoutmentalhealtheducation,guardianlearningscientificeducationideaandmethod,jointeffortstopromotethehealthygrowthofleft-behindchildren.

Keywords:county;left-behindchildren;mentalhealth;investigation

1引言

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容易产生负性情绪,甚至被当作是“问题儿童”,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那么,他们到底在生活、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有没有问题?有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怎样帮助他们?因此,我们关注留守儿童,调研本地留守儿童现状,探索积极有效的方式,以期改善其状况。

根据省教科院2015年12月3日关于协助实施“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安全保护状况调研”的文件通知,为进一步了解我县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困惑和安全保护的现状,关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与安全问题,研究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为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提供建议,县教研室组织调研组在市教科院的配合下开展此次调研活动。

2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当涂县中小学校的学生、家长、及教师。其中,高中组为安徽省当涂第一中学;初中组为安徽省当涂县马桥中学、安徽省当涂县护河中学;小学组:安徽省当涂县黄池中心学校、安徽省当涂县马桥中心学校、安徽省当涂县护河中心学校。

2.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每所学校的调研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组织留守儿童在学校机房填写网络问卷。输入网址http://www.sojump.com/jq/6799297.aspx,电脑上显示如下界面,调研组老师指导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地填写问卷,若遇到疑问可举手向老师请教。第二部分是组织教师和家长的座谈会。首先,张院长介绍此次调研的基本情况,包括调研意义、调研方式等,提高教师和家长对此次活动的认识,也为座谈会的举行打好思想基础。接下来按顺序依次发言,教师谈一谈对留守儿童的认识、好的做法,遇到的问题、建议等,家长谈谈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困难等。第三部分是组织调研学校的教师填写网络问卷http://www.sojump.com/jq/6796419.aspx。

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3结果

3.1留守儿童数量描述性统计

据调查统计,当涂县2016年在籍学生总数38993人,小学、初中、高中各有20354、9782、8857人;其中留守儿童数量6412人,小学、初中、高中各有3789、1454、1169人,分别占对应学生总体的16.44%、18.62%、14.86%、13.20%(详见表1与图3)。另外,我们发现,从留守儿童的城乡构成来看,城镇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少,农村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的主体,越是偏远的地区留守儿童分布越密集。

表1当涂县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描述性统计

图3当涂县中小学留守儿童统计图

3.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从监护人和学校教师反映的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事件当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人格缺陷问题堪忧,尤其表现在焦虑、自卑、易冲动等几个方面。

3.2.1焦虑及自卑倾向

调研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常常感到无端的紧张、恐惧与焦虑,特别是遇到一些容易紧张的场合,比如考试、老师提问等等。他们大都缺乏表现和展示自己的勇气,即使自己有着一些特长。他们最害怕的是受到老师的忽视和同学的嘲笑。很多监护人反映孩子胆子很小,做事不大方,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对我们说,他的孙子思想非常成熟,每天都会问爷爷奶奶很多问题。爸爸妈妈在外面会不会遇上坏人?明天要考试了,想考85分,能不能考到呢?要是上学迟到怎么办呢?诸如这样的问题,爷爷认为他是思想成熟,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孩子缺乏安全感,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他内心焦虑的反映。

3.2.2冲动与叛逆倾向

当别的孩子和爸爸妈妈撒娇的时候,他们只能在一旁羡慕地看着。留守的环境,父母亲情的缺少,使得他们过早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与冷暖,以致于他们情绪极不稳定,时而温和,时而暴躁,固执又孤僻,多疑且敏感,不善与人交往,不合群,冲动又叛逆,有时候甚至仇视一切。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更多地采用发泄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用问题解决或者求助的方式。监护人反映,孩子不听话,不懂礼貌,你叫他这样做,他偏不,非要那样做。特别是初中生,一群孩子在吵架、打架;对监护人、亲朋甚至是老师的管教,都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面对如此难以管理和教育的孩子,有的采取高压政策,有的就放任。

3.2.3学习兴趣缺乏

很多监护人都反映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并且,他们认为如果孩子的父母在家,其学习成绩会更好,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教师的反映,留守儿童在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以后,流生现象非常严重,在校率急剧下降。留守儿童由于情感缺失、习得性无助、人际交往不良、师生互动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其学习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进而厌学弃学。然而,监护人与父母也许是生活太过艰辛,他们普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希望,比如考上好的高中,甚至好的大学。现实的情况却是这对矛盾愈演愈烈。

3.2.4羡慕嫉妒仇恨心理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一方面,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温暖,另一方面,家庭条件也比不上非留守儿童。这种对比让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发生变化,由一开始的羡慕到嫉妒再到仇恨。小强的父母外出打工,每天自己走到学校上课,同桌的小红却是爸爸每天开着汽车送他来上学。一天,小红穿了一件新衣服,说这件衣服妈妈过生日时送自己的生日礼物,200多块呢。小强听后说:“这有什么了不起?蓝色的,一点也不好看。”老师上课时,小强用彩色铅笔在他背后画了一只似像非像的乌龟。于是,下课后,两个人打了起来。像这种冷嘲热讽、挑起事端、无意破坏的行为,都是留守儿童憎恨仇视心理在作怪。

4讨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原因分析

4.1远离父母,家庭亲情缺失

据了解,大约一半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或者更早就双双外出。父母无法照顾孩子,于是就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而很少能提供情感及思想上的交流。大部分留守儿童主要是隔代监护。而爷爷奶奶们所能给的是只是温饱。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与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所以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性格逐渐变得退缩、内向或者攻击、好冲动。这种家庭亲情的缺失导致孩子们长期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鼓励和关爱,缺乏安全感与依赖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焦虑、敏感、自卑等各种心理问题。

4.2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问题突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几种监护类型都存在较多家庭教育问题,其中隔代监护的问题最大。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很低,思想、体力、素质、观念落后,家庭教育内容过于狭窄,监护人与儿童沟通交流不足,家庭教养方式严重不当。他们或溺爱孩子,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或简单粗暴,体罚孩子;关注衣食住行,忽视孩子的思想交流。不会教育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是他们最大的负担。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他们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4.3农村学校教育的压力与困境

留守儿童缺少关爱,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如果老师能给他们足够的偏爱,这也能有所慰籍。可是,现在农村学校在追求教学业绩的同时,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多数学校没有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的教育机制。一些学校甚至连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没有正常上课。农村学校在设备、师资等各方面确实薄弱,他们的工作压力也很繁重。在学校时,有老师在,表面上孩子所呈现的问题较少,可一离开学校,他们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加之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有些教师存在冷淡或放任的心态。初中的孩子因为“第二心理断乳期”,他们有太多的成长困惑,这些问题得不到疏导与调节,久而久之,不健康的心理就形成了。

4.4学习成绩糟糕加重心理问题

孩子的主要任务使学习。留守儿童面临着和非留守儿童一样的学习任务,但是他们却没有同等的学习条件。父母单方或者亲戚监护,家庭琐事会繁忙,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顾着孩子的学习。隔代监护,因为知识文化和教育水平的限制,他们在指导留守儿童学习方面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种种原因使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情况愈演愈烈,而导致学习自我效能感降低或缺失,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不少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考试考不及格,有的还考个位数,初中情况更糟糕,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初中生徘徊在辍学的边缘。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学习的不自信,感到学习压力大,自己不能胜任,未来期望渺茫,各种心理问题就会出现。

4.5社会环境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

社会作为德育的大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它一方面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比如有些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已、忘恩负义。这些负面影响给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小学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转型,人员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情感交流日益减少,逐渐变得疏远和冷漠。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智力水平和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力远远达不到成人水平,在大是大非面前,辅导和帮助就格为重要。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少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5建议

留守儿童现象是全社会的普遍现象,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单靠某一方面是不行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齐心合力,方能改观。

5.1留守儿童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政府的积极干预

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是全面落实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教育与社会相互影响又紧密相连。教育尤其是德育、心育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社会大环境须负一定的责任。

5.1.1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社会应该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引导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给予足够的关怀和帮助,然后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尽最大力量遏制不良思想和低俗文化的影响,敦促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水平。另外,利用媒体的力量在全社会倡导正直、公平、感恩、上进等积极思想,大力宣传先进的典型事例,对不道德的行为给予鞭策和打击,营造和谐社会的肥沃土壤。

5.1.2呼唤政府机构的积极干预

留守儿童在处境不利的环境中,要想顺利完成社会化,单靠留守的父母单方或隔代亲属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它需要国家和政府相关社会机构的积极参与。比如,国家和政府可以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些特殊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的活动资金、物资等提供援助;保障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实施;设立专门研究留守儿童的机构等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强大后盾系统。

5.2留守儿童需要学校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2.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

既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么学校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基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用科学方法去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教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坚持不懈,争取有效地维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其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5.2.2全校教师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学校要动员全体教师,让他们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在行动上落实下来。在各门课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对留守儿童的偏爱和关心。全体教师齐心合力,不因成绩不好而歧视学生,不因难以管教而忽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全体教师的关爱,只有这样,长期坚持,留守儿童才能慢慢树立信心,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外,学校应该督促教师与家长的联络,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了解家长的困惑与需求,并对其进行专业指导。

5.2.3提供具体的学习策略指导

留守儿童的学习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积极的。他们需要老师的帮助。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科目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指导。比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学习目标,并对如何实现目标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及时的鼓励,帮助其获得成功,增强自信心,提升自信心,能让学生更勇敢地面对未来的学业,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5.2.4开展起各种形式的留守活动

留守儿童缺失的是亲情与温暖,那么学校可以督促其与父母建立起“亲情热线”,要求孩子每个月至少打一次电话给父母,向他们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要求家长每月至少打一次电话或寄一封信给孩子,用这种方式维系他们之间的亲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那么学校可以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来疏通他们的心结,让他们的心灵更加坚强。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单调,很多孩子趋于上网,玩手机,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学校要多动脑筋,将留守儿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为他们服务。

5.3留守儿童需要监护人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5.3.1不要娇宠和溺爱孩子

有些父母因为长时间不在家里,心里对孩子总有一种愧疚感,存在着想弥补一些的想法,于是在物质上、精神上对孩子无比放纵,没有基本的原则,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得到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因为父母的态度认为这些所得是理所当然的,失去了对父母及家人的尊重与理解,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性格,这与心理健康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5.3.2学习正确的教养观

很多监护人及家长的教养观存在偏差。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上过分的呵护,无条件的迁就,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监护人及家长也要有自已的尊严,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对孩子过分关爱和亲密,让各自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彼此尊重,这才是正确的。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恶化、亲子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导致其内心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无法满足,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社会、学校、家庭都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1]吴支奎,朱丽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基于安徽省广德县Q村的调查[J].教育科学论坛,2010(11):70-72.

[2]李燕燕,张春蕾.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4(15):48-50.

[3]张晖,刘静,陈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7-88.

[4]陈启刚.“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安全保护状况调研”实施方案[C]//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5.

[5]邓红,徐子涵.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2).

[6]杨通华,魏杰,刘平,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285-292.

[7]廖传景,吴继霞,张进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安全感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88-97.

[8]徐殿香.浅析农村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上),2018(3).

[9]覃诗萍,邱云婷,韦丽红.广西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文教资料,2018(11).

[10]贾德琴.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