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杨美荣

关键词:道德;道德教育;学校

作者介绍:杨美荣,任教于甘肃省秦安县西川中学。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但对诸如“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旨在达到何种目的”等更为本源性的问题却很少做进一步的追问。如果我们不能从理性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那么笔者以为,一种缺失了思想根基的道德教育实践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关于什么是"道德",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历史,一直存在着各种思想认识和辩论。综合各方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认识:“道德的自然性”(动物本能性)和“道德的社会性”(动物社会性)。今天,人类道德的属性已被上升到动物学、人类学、社会文化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等各个方面并加以研究。

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中国是一个拥有近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与发达国家比较,在经济,科技和生态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实施追赶式、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另外,我们的民族文化素质还不高,这在一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道德的建设。因此,全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就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走上一条现代文明之路,以及完成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快慢。

所以,作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发展接班人的学校,特别是教师,就应该思考这个现实的关于道德如何重建以及怎样培养现代中国接班人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网上有关80后、90后的赞扬和批评,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们整个社会对道德和法律以及强大现代中国文明的思考和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不是法。道德本质上要求的是在各种关系中的个人的自觉行动,即自持。既然人必须过社会集群性生活,那么社会生活就必然存在着一种规约,存在着更大社会关系中的更多人的利益,所以道德或多或少就包含着对自我的约束和自我牺牲。正如即便时代发展到今天也还有一些原始部落仍旧保持着其独有的、对我们而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道德思维习惯和风俗习惯。由此可见,道德的范畴虽然是人的思维抽象的产物,但它们决不是道德教条,因而也就不能抽象和教条地在道德实践中加以运用。换言之,对道德范畴的具体把握首先就需要对不同的道德生活情境给予必要的、适当的尊重和理解,这才是笔者所以提出道德的核心范畴的本意。

基于对道德概念的认识,笔者认为应当把道德教育的内涵界定为“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以区别于人们在现实学校教育中对道德教育所做的笼统理解。这样说来,当我们意在开展道德教育的时候就有必要首先自省:我们究竟在做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虽然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由于国情的需要还不得不更多地受制于外在目的或要求,但这丝毫无损于道德教育内在本性的自然流露。相反,它和德性培养的本质关联必将随着道德教育实践的不断展开而被我们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一旦我们从理论上恢复了道德教育的本来面目,那么,它对于教育的整体而言就必然是具有统摄性的。进一步说,相对于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的漏洞和五育的划分导致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错位,笔者认为今天有必要提出: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众所周知,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工厂”,它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现代公民,这个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思想道德的状况;(3)对身体健康的关注。而这三个方面,每一项都是要花大力气研究和实施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方面的努力往往不能系统地对待或者被简单化。

笔者认为,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要重视以下工作:

一、工作的灵魂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是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生命成长和获得幸福人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少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和价值发挥都会失去意义,正如得洛布尼斯所认为的那样,道德无处不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教育应该成为社会和学校的灵魂。

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着发展人的。在笔者看来,道德教育是发展性的事业,道德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身目的,是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的环境而发展人的。如果道德教育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恐惧道德,那么这恰恰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初衷而沦为反道德的教育,因为道德的根本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人的正常需求。所以,道德教育需要调整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笔者相信道德教育就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而也一定是可爱的和有魅力的。

最后,笔者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不应该成为对青少年的一种外部强加,相反,它既然以人的发展为本,那么它也应当成为青少年儿童主动理解规约、选择价值和体验意义的过程,这在客观上构成了他们重要的学习经历。

二、对爱心情感的培养

很难想象,让一个缺少爱心的人去爱国,爱社会,爱家庭,爱生命,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爱,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价值更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原动力。可怕的是缺少了爱的人会出现冷漠、歧视、仇恨、官僚与傲慢,甚至对他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伤害。爱国家、爱社会这是大爱。爱家庭、爱自己这是小爱。“大爱至上”应该成为我们最高的道德境界,“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追求。这些年,对“留守儿童”和“问题少年”以及“失德青年”等的关注,表明爱的缺少是现实,爱的构建工作亟待加强。“我拥有了一切,但我缺少爱”是悲哀,“我失去了一切,但我留下了爱”是呐喊。因此,对爱心和情感的培养与巩固,理所当然地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确定道德教育的目标

培养积极的、有效的,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直是仁人志士的思想追求。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是“三观”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德育教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也就是主流文化所需要的价值取向,即社会核心价值观,并且培养和巩固人的良好态度、行为和习惯是极其重要的。我国正在深化改革,使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日益分化的社会也使道德趋向和指南越来越难以掌控,这给我们的道德教育带来更大的困难,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的发展需要法治,同样也需要道德。

四、道德工作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格执行国家德育教学大纲,确定并细化学校本身的德育教育目标。随着国家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德育教育越来越需要扩大地方自主权以及强化本校教育,形成自己的校本文化。

第二,合理安排德育教育的时间、场所和资源,这是关键,也是由德育教育的渗透性和渐进性决定的,要防止此项工作的口头化、形式化。近年来,将德育工作更多地依靠学校来实施而政府缺乏参与、组织和管理的思想是错误的,要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五个方面多管齐下来抓。

第三,审视学校文化建设的规章和制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思想和行为,建立丰富多彩的、良好友善的、和谐稳定的文化环境。在日常工作中,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这也是道德实践的一个重大漏洞,道德要求也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需要建立人性化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

在我国,解决温饱和小康是伟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几代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奋斗结果,也是中华民族道德力量的结晶,现在正朝着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道路稳步前进,现代文明社会的道德建设既现实又紧迫,既庄严又神圣。总之,它是一项需要抓紧和抓好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0.

[2]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3]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5).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西川中学

邮编:741600

ReflectiononSchools’MoralEducation

YangMeirong

Abstract:Startingofffromtheconceptofmorality,thispaperstatesmoraleducationisthesoulofschooleducation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onschoolmoraleducationintermsofideologicalconstruction.

Keywords:morality;moraleducation;sch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