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利用文中“空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1

善于利用文中“空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刘祥儒

刘祥儒辽宁省建平县朱碌科镇中心小学122400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途径有许多。例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被作者巧妙地留下了“空白”,这些“空白”既突出了中心和写作意图,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利用阅读中的想象“空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很重要,文学作品的语言只有进入读者眼中,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想象才能被激活,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鲜明度、丰富性和持久性直接影响着作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审美情趣的提升,这就形成了阅读中的想象“空白”。在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情纵意地在心中勾勒各种艺术形象,同时要给以方法上的引导:

1.可对课文略写部分进行扩充想象,也可对文章中没有写明的内容进行创造性想象。

2.可随文章内容的发展摸透作者情感去塑造形象,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新形象。

3.可以在阅读中保持想象,让艺术形象像过电影一样始终呈现在学生心中、眼前;也可以在阅读后回忆想象,将艺术形象置于生活中,使其与现实对照比较,从而完成形象的再造。

阅读中想象,想象中阅读,这是一种阅读技巧,也是一中读书方法。学生开始可能不习惯,顾此失彼,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强化,使之慢慢形成。

二、利用文字和人物心理“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文字是文章内容得以存在的形式,但有些文章的意蕴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这就形成了文章的“空白”。这些“空白”有助于学生学习时进一步发挥想象,理解课文蕴含的丰富内容。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段这样写道:“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让学生去想象省略号省去的内容。这样利用“空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去想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揭示文章中心起到辅助作用。为了达到“言虽尽,意无穷”的效果,许多文章的结尾往往有意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心理描写是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但由于行为、节奏、感情抒发、详略安排、叙述人称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作者不可能连篇累牍地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文章形成了部分心理“空白”,这种“空白”是作者在文章写法上的一种安排。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人物心理“空白”进行探究,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大有益处。

如教学《蓝树叶》中,教师紧紧抓住“脸红了”引导学生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想象这个“空白”的过程中增强了想象能力。

三、利用情节和景物“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节是展开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由于作者和作品的需要,文中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教学中,教师若能敏锐地抓住这些“空白”,调动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作合理的补充,就会有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地揭示作者的写作目地,领会中心,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如《穷人》一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此处并没有写出桑娜拉开了帐子后渔夫看到了什么,这就从内容上给读者留下了空白。教师应启发学生给这一处补白:“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去思索,去合理地想象,开发创造性思维。最后不难看出:“渔夫看到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和西蒙的两个孩子正在帐子里香甜地睡着。这样,通过合理地补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特点更突出,也使学生从中认识到虽然社会黑暗,但穷人之间是相互同情的,渔夫和妻子桑娜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从而激起了学生对这两个穷人的敬爱之情,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诱导学生利用“空白”艺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应该特别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弄巧成拙。此外,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样的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