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不能“跑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1

集体备课不能“跑偏”

李希兵

李希兵山东省博兴县教研室256500

集体备课在各地倍受青睐,而且有的学校将集体备课发展成特色,主要看重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优势,凝聚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进而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促进青年的快速成长。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使集体备课“跑偏”,流于形式,进入了误区。

现象一:集体备课成了“整齐划一”。

有一次,市视导到一处学校听课,同一年级听了两位年轻教师的课,同时使用了学案,课堂的各个环节几乎完全一致,导入也是同样的材料,甚至在某些时候对学生的评价也几乎一样。事后交谈中得知学校很重视,他们组织了集体备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听了一位老教师的课,然后才上课。这不得不让人疑窦顿生:难道集体备课就得机械照搬、“如出一辙”,甚至不能“越雷池”半步、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吗?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模仿”能力,但失去的是课堂的活力和应有的师生情感的交流。我想,如果这样组织集体备课的话,还不如找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通过网络下传,可以给整个年级的学生上课了。

现象二:集体备课成了“分工合作”。

某校教师课业负担较重,集备流于形式。教研组为了应付检查,虚造集体备课记录。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集体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当集体备课。这种“分工合作”,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有形无实。

现象三:集体备中的“个人独裁”与“一盘散沙”。

集体备课还存在两个极端。某校历史组组长年纪较长,并且是学科教学中的“元老”,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组长说了算,其他教师大凡“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于是集体备课成了组长唱“独角戏”的场所,组长“包办”了其他成员的思想,个人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抹杀了其他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智慧,集体备课名存实亡。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是一位一线教师,谈及他们组的集体备课时,他说基本不备,聚在一起闲聊,领导转时就装模作样,有的批作业,有的聊衣服,有的聊花边新闻,真像漫谈沙龙,“一盘散沙”。试问这样的集体备课又有何意义?搞集体备课还不如不搞,带坏了教风,“教风松散了,队伍可就不好带了”。

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不是“整齐划一”,不是各备课教师所谓的“分工合作”,不是一人说了算的“独裁制”,更不应是“一盘散沙”。集体备课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在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它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述说,也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

总之,集体备课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教师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能够集各家之长、避自己所短。“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通过集体备课,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

当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由于各班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师也各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为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匠心独运”,因地制宜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创造性地去设计、去发挥、去拓展、去创造,而不能集体备课“一包到底”。要“统分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才能防止集体备课“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