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求异保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1

立新求异保真

赵莉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赵莉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岳集中心小学235158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习作教学中要使学生乐于习作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如何指导学生确定新颖的作文题目、如何从恰当的角度选材、如何通过真实的事件抒发感情等各个方面阐述怎样指导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关键词:新意新颖多变真实

在全面实施素养教育的今天,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的个性能融入习作中,且得以全面发展,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习作中,许多学生常为作文选不到新颖的材料而苦恼,只好选一些老掉牙的素材来写。曾经有一位同学写《寒假难忘的一件事》,在作文中他写到帮一位拉大白菜的老爷爷推三轮车,这件事情从三年级一直写到了六年级,还有什么新意可言?笔者认为,只有充分重视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会写”为“我爱写”,而且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一、确定题目,讲求“新颖”

作文命题要换起学生脑中积蓄,才能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中步入作文的“智力开发区”。鲜明、简洁、醒目的题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兴之所至,就会拓展思维的空间,展开联想,思如泉涌,欲罢而不能。如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春游、秋游活动,回来后进行习作。许多学生跳不出《春游》《秋游》这些老框框。试想:学生年年春游年年游,《春游》《秋游》这种老掉牙的题目岂能引趣动情,必然导致“次次习作皆相似”,学生的思维处于疲乏状态。其结果,学生必然是硬着头皮做文章,言不由衷,索然无味。作文是把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活动。在这个进程中,情感兴趣起到了积极的粘合作用,教师如果能在命题时敢于创新,便会触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诸如《野外的袅袅炊烟》《那一路美景》《我看到——》《风景这边独好》……这样的题目,既耐人寻味,又耳目一新,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想写爱看,其效果自然颇佳。

二、选取角度,力求“多变”

有些学生写文章喜欢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写,什么都写不好。究其原因,便是不会选取表达角度。解决的办法是:

1.以情练文,激励“新作”。作文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特点出发,在拓展写作视野、丰富感知的基础上练习文字表达。

如以《奶奶家的新厨房》为题指导他们思考厨房与社会、厨房与自身的相互关系,有目的地从情感“库存”中提取筛选,再进行艺术加工、整理。学生对厨房的感情可谓笃厚,然而他们对厨房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上。知其表,不知其理;只及于此,不及于彼。这就要求把练写的过程变为深化认识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厨房”不断变迁的角度去设计典型性问题,教给学生拓展思维的金钥匙:(1)从奶奶操持厨房里的事物,你能体会到奶奶的什么精神?(勤劳、贤惠、无私、奉献)(2)从厨房的变迁——厨具、炊具、餐具的电器化、现代化可以想象到什么?(科技的发展,改革的巨变,生活水平的提高)(3)从烧菜做饭的实践中能悟出什么道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乐趣,劳动的价值)

再如《生日》,可变“妈妈为我操办”为“我”对生日进行一番改革——自主、自理,过一个简朴、快乐、有意义的生日。并且在生日中为妈妈献上一份爱、一张祝福卡、一首歌、一件小礼物,“反客为主”。这样变换角度立意,形式活,意义大,收效好,能达到作文育人的功效。

2.变宽为窄,以“小”见大。即写“一山一水”展巨幅壮美画卷,写“一兵一卒”现千军万马雄姿;以一斑见全豹,以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值得一提的是,角度小并不是指生活中那些毫无意义的零碎事,而是要从小中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反映出深刻的主题,从平凡中见精神。例如,要写《难忘的小学生活》这个题目,时空跨度大,内容纷繁复杂,难以下手。这就要选择一个较小的角度来反映小学生活的多姿多彩,可把题目具体化,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进行导学导练。在启发诱导中,让学生讨论定题:《一堂有趣的科学课》《难忘的吃苦冬令营》《快乐的“六一”联欢会》《一场扣人心弦的比赛》《我在雏鹰行动中学“自强”》……在这些小题目中,选择能反映学校生活的某个方面就可避免空洞抽象。

此外,还有变“封闭传递”为“横向交流”、变“优劣褒贬一人定”为“篇篇作者有知音”、变“单一文字的传介”为“声情并茂的多形式交流”。教者在学生互相传阅中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立意谋篇。

三、通过回溯,再现“真实”

作文贵在求真,而生活的真实要通过艺术真实地再现才能揭示其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踏着记忆的足迹,让经历过的、体验过的再体验一遍,让学生记下这“历史的特写镜头”之后再出示作文题进行指导,并且以记述、图画、视频等形式,重现过去的情境,获取与作文有关的信息。

作文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选材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遣词造句能力等。当代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抓住时机,引导点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可尽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