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新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1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新模式

栾虔勇

山东省青岛市技师学院266229

摘要:通过校企合作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来研究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关键词:股份有限公司新教学模式可行性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教育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来积极而又巨大的贡献,同时又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创新,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人才需求,各个院校在管理、教学模式上不断进行校企合作,使学生毕业既能顺利投入工作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下面通过校企合作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来研究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一、现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1.政府支持有待于加强。目前诸多职业院校都实行了校企合作,但是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行业的校企合作都各自有自己的特色,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统一引导,以使校企合作步入正轨,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的互赢互利。现在我国颁布的系列文件对实施校企合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这些政策给校企合作的策略实施给予了实质性指导。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各地区的政府政策支持却远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努力建设和完善相关的校企合作政策,为推进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

2.合作机制有待于完善。现实中的校企合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信息沟通不流畅、合作置于表面现象、政府与学校与企业三方的关系没有理顺等问题。实施中,未能建立有效的机构和交流平台,以致于校企合作信息存在沟通不顺畅,有时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3.合作深度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中,校企合作存在表面化、简单化,合作过程中各方的地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以致于合作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了。

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1.合作的目的性。学校与企业建立共建、公管、共赢的运行机制,既解决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的对接。对企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企业注入高素质人才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校企合作互利互惠、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在双方互利的前提下,也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社会扶持办学的现代社会发展走向。

2.合作的必要性。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学生就业的重要资源和可靠保障。“实践教学的生产化,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化”是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指导思想。职业院校要发展,就必须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作为一种将生产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被职业院校所重视,被国家所提倡。只有将学生投入到真实的工作氛围中,让企业参与到学校教学当中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熟悉了企业文化与管理,在这种真实场景下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发展,完全克服在学校环境模式下的教学弱点。

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从中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人才的高素质就是抢占了发展先机,是企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企业与学校联手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合作贴近企业市场进行产品开发、营运,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企业经济注入新鲜活力,拉动企业产业发展。

3.合作可行性政策依据。(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4.合作管理机构及职工来源。(1)管理机构。**有限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会由所有股东组成。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其中可任命总经理*名,管理人员*名,技术人员*名。(2)职工来源。合作企业公司技术人员,合作学院学院根据教学任务安排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

5.其他。(1)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需要结合本行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操作规定,并根据规定,配备必要的安全消防设备和防盗设施。做好环境保护及生产安全。(2)要进行必要的投资估算;要明确资金凑措的方式,注册资金由股东投入,这样各方都有资金投入,彼此牵扯、彼此制约,有利于共同发展。合作场地尽量设在校内,明确所需设备、提供方式等。同时要对生产产品进行财务预测评价及经济效益分析。

我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需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人才需要来调整和改革教学模式与制度,通过创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教学制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