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上讲台注重“五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2

初上讲台注重“五要”

彭青

湖南省衡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彭青

学校招聘了一批新老师,这些老师在各方面都相当不错,学历高,专业知识过硬,个人素质也很好,更重要的是,都有一颗“一切为了孩子,扎根教育”的善良、火热的心。可是,他们总是信心百倍的走上讲台,四十分钟后,垂头丧气地走出教室。于是,教了十多年书的我,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的“前辈”,他们总是问我: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准备,还是上不好课?

我说,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了,还总觉得自己上课欠缺得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上好”数学课,应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要具体可行

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导致有效的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所以,教学目标是教学

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

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教学目标中所包括的知识、方法、智力、能力、非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等内容,而且还要注重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明确性和可检测性。

而许多年轻老师,认为教学目标是形式,可有可无,经常照抄教学参考书,教学目标定得太笼统、空乏、不确切。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时,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用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

(3)通过开展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估算、猜测、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样的教学目标,很不明确,“收集数据和整理的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方法?不但学生不清楚,连教师自己也是模模糊糊的。“进行分析”究竟是进行哪方面的分析?课堂上能够开展什么样的调查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把我的疑问向这位老师提出来后,她才意识到为什么自己的课堂似乎总是缺少“主心骨”,看上去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总是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对于初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来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但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最好还要表达出来,让学生也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关注教学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使自己达标的内容及其活动上,这样才能避免“被学生牵着走”,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最大化”。

二、要设计有序的教学方案

所谓有序,即一个系统由较低的结构转化为较高的结构的过程,它是阶段性的整合,是系统性的链接。以教学为例,教师教学条理清楚、层层递进,学生知识理解透彻、思维清晰、灵活变通的过程,是有序;而教师说理不清,学生迷惑不解、思维紊乱的过程为无序。有效教学的着落点正是“有序原理”的应用,只有遵循“有序”,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使教学方案有针对性、有坡度,成为递进式的有序的层次结构,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

首先,新课的教学要环环相扣,轻松、有序。比如,在教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这样进行教学:1.在生活中找角;2.归纳角的概念;3.掌握角的各部分的名称;4.说说生活中的角;5.比较角的大小;6.画角;7.巩固练习、思维训练。由于教师准备了很多学具,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所以整节课学生的兴趣高昂,教学效果很不错。可是,在组织教学上,教师花了很大的功夫,整节课,总让人有“乱”的感觉。集体评课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如果教师调整一下教学的顺序,效果应该会好得多。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这位教师这样进行了调整:1.在生活中找角;2.归纳角的概念;3.掌握角的各部分的名称;4.画角;5.比较角的大小;6.说说生活中的角;7.巩固练习、思维训练。这样调整教学顺序,适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课堂秩序果然大为好转,课堂教学也因此井井有条,真正做到了“活而不乱”。

在练习的设计上更要注重有易有难,先易后难,符合儿童的思维顺序。一般来说,练习的内容不论怎样追求新颖,都必须遵循巩固知识——强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形成由较低认识水平的最低层次,向较复杂的认知结果转变的有序的层次结构。像这样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教学,将很大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要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环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并乐此不彼,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提供一定的内容背景,使学生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可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安排悬念、设置障碍,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比如,教学圆柱休体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喝饮料的特点,出示两个圆柱体状的饮料罐(一个细而长,另一个粗而短),问学生:“这两瓶饮料,你会选哪瓶?”仅凭学生观察是说不准确的。那么,怎样才能比较它们的体积呢?这样引入新课,对学生就有较强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好胜心是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一种心理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质疑和期望性的语言等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教师应设计动手操作、实验演示等教学环节来激发学思维,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通过动手,激发思维,自行归纳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样安排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兴趣不可或缺的,设计合理的教学课件、各种教学设备的合理使用,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过,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所以教师在选择方法时,一定要做到合情合理、适可而止。不然,偏离了教学的轨道,课堂秩序将更难得到保障。

四、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法来体现,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同年龄、性格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大量地从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综合运用。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教学,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简拼摆弄”等多种方法,使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在教学“圆形的面积计算”时,简单的“简拼摆弄”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这时教师就应该从理论上向学生引进“无限接近”的观念,激发学生的想象,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要及时获取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的丰要形式,是师生多变交往的信息交流活动。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最佳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及时、灵敏、准确地取得教学信息反馈。

反馈的形式很多,教师要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动态,通过回答说理、操作演示、书面练习等各种途径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反馈信息,并通过设问、评价、操作、讨论等各种教学手段及时调节,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种类”时,让学生说说“要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不能只求出其中一个角就可以进行判断?求哪一个角呢?”通过口头说理,收集反馈信息,以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形成。在教学“加减法的验算”时,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验算,看谁方法最多?通过学生书面练习,可以全面收集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编写几道除法算式,使商大于1/4而小于l/2,通过编题训练,收集反馈信息,了解学牛灵活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通过收集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的个人素养、对课堂倾注的感情程度、美观规范的板书设计等等,都会对上好数学课产生很大作用。在以班级授课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情况下,怎样优化课堂教学,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