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1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刘玲玲

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255129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等政策的推动下,微课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兴起,微课具有自由、新颖和个性化等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手段。好的微课设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微课的设计原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微课高中数学设计原则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和重视,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微课程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知识点需要情境导入,有些抽象的知识点需要直观的展示,有些需要计算机模拟操作,有些难度较高的数学题目,需要课前预习、课下拓展探究。而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对于没有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微课反复学习,进而掌握该知识点,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比较好的平台。众所周知,录制一个微课资源对我们来说可以是信手拈来,但是要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知规律,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所以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大家探讨一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设计的原则。微课在设计上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微课是为学习者服务的,所以衡量微课效果的指标是学习者的最终学习体验。在微课设计过程中,选择的课程内容和各项资源的组织都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进行。

“以学习者为中心”,首先,设计的微课要适用于学生实际的学情,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遵循他们学习的认知规律,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应该是“有用”的,值得他付出时间来点击和观看。其次,要让学习者想去学,要吸引学生来点击并且反复观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微课导入不仅会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或学习的具体情境及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设计有趣的情境型数学微课;也可以从视频、音乐、动画、图片等要素入手,优化整合各要素的优越性,设计新颖别致的微课呈现方式;或者从微课导入组织策略入手,创造性地设计微课导入形式等。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声情并茂、生动有趣的微课教学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后,要让学习者容易学,教师要懂得教学设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且有创意的微课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二、衔接性原则

数学作为具有一门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学科,其知识点之间都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因此,微课导入的设计也应该遵循衔接性的设计原则。数学微课导入的衔接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新旧知识的前后衔接。注意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水平及结构出发“以旧引新”。例如在必修四《任意角》这节的微课设计,视频展示体操运动员“转体720°”,两个齿轮的旋转,让学生体会角的概念的推广。

另一方面是教学环节的前后衔接,有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提高,有助于对后续教学环节的开展,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后,可以给出课本“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设计的微课,可以帮助学生解释运用本节知识解释错误的原因。

三、简洁性原则

微课的特点在于“微”,即资源容量小,时间要短,选题要小,选取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选取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或疑点等制作微课。数学具有简洁直接的特点,所以数学微课制作也应做到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另外,冗长的课堂导入一方面会影响后续教学环节的开展,另一方面将会引起学生及注意力的疲劳,所以微课情境及材料的引入应尽量避免过多的修饰与渲染,在保证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力求简洁与自然。但简洁不意味着空洞无料,应在坚持“简洁而不简单”观念的基础上,以微课技术辅助内容理解,真正体现微课的价值。

四、开放性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意味着数学教育应立足于全体学生并且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所以教师兼顾各类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能力,设置开放性的题目及具有弹性的教学目标,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取一定的知识与发展。所以,教师在制作开放学习性数学问题微课时,应注意:在微课课件中设置不同层次引发学生进行想象或联想,使学生根据自我接受能力进行选择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以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为例,第一层次可以设置求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第二层次可以设置已知前n项和sn求通项公式an;第三层次可以设置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这样设置可以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教无定法,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借助微课辅助教学是当前的一种新的教辅手段,只要有助于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那就是好的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