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在思想品德课的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1

“探究式学习”在思想品德课的尝试

张利华

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石集完全小学2714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就“探究式学习”进行了初步尝试,有一些体会、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国家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式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的这种特性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达到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最好体现。

探究式学习要注意实际操作,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将学生与生俱来的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升为由探究获得新的体验、获得结论以及对其承担责任的需要。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相比,探究式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问题性、实践性、指导性和学生参与性的特点。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的角色

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但在探究式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较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转变为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懂得科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等等。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运用“探究式学习”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

1.创设探究情境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多为抽象的理性概括。

因此,创设正确合理的探究情境就更显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大量可感知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探究过程,挖掘探究潜能。

探究性学习是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不断积累、改造和重组经验,不断更新和充实自我,从而挖掘出学生的研究潜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研究的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组织引导学生去研究问题并且平等地参与研究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对探究过程的设计,它将决定学习成果的大小。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在此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这一阶段是进行探究的中心环节,也是课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观察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时机。各小组首先应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简单的开题,即论证此课题实施的意义,并制定实施计划。计划包括主要任务、阶段目标、任务分工、活动阶段、活动所需要的条件等。其次,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各种调查研究工作。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切记不要忽视记录活动过程,而且记录必须及时、准确、全面。

(3)表达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这既是对学生投入到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鼓励和鞭策,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总之,通过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学,学生有以下几点提高:加深学生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学生在这种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常常能享受到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个性特长的发挥,从而对枯燥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和认识,真正从内心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风行水面,自然成纹。”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式学习的实施,必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教育目的的实现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赖雪芬新课改教育环境下的教育惩罚[J].教育评论,2002,(6)。

[2]孙云晓思品的课堂改革评价[J].中小学教育,2003,(1)。

[3]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