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和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初中化学实验和素质教育

付晶

付晶新疆石河子市第十六中学832000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搞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化学实验素质教育方法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形成、发展以及化学成果的应用依赖于实验,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组织化学教学应以实验为中心。重视化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

观察是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对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充满了好奇,想要了解化学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的原因。但是观看并不等于会进行科学观察,学生必须经过一段的训练培养才会进行科学观察。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如下的途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素质。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通常会进行镁带燃烧的演示实验。指导学习观察镁带燃烧的时候,如果没有指明观察目的和重点,学生只对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印象深刻,而对该演示实验的目的: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实验前后,天平指针为什么会偏转?这些问题就没有什么印象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时,要将观察的目的和重点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确每一个实验观察的目的和重点。

2.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对于初中化学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

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3)反应装置(用什么作反应器具、装置有何特点等);(4)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5)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

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

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仪器拆分顺序;(4)仪器整理等。

3.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习惯。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素质时,要引导学生养成全面观察的习惯。全面观察即,一是观察的过程必须详尽细致,观察的要点必须全面周到;二是指观察时尽量使用多种感官,眼看、鼻闻、耳听、手摸。只有对实验进行全面的观察,对变化过程的细节有了详尽的认识,获得了完整的信息,才能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的规律。

4.指导学生规范记录观察现象。化学科学史表明,只有对所观察的事物拥有准确、系统的科学观察资料,才能透过现象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发现科学真理。规范记录科学观察资料,必须经过思考分析。

二、改进实验,培养化学科学素质

化学知识从实验中来,化学实验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改革应大力改进实验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提高化学科学素质。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我尝试把学生实验由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现以初中化学学生实验“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为例,加以说明。

1.审核学生的实验方案。教师允许学生根据同学之间的熟悉程度及共同爱好,组成实验小组,便于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前一周把题目为《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探究》的实验任务布置下去,然后要求每一个实验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并相互讨论写出一份实验方案。每个实验小组方案完成后交到老师处,教师审核并作必要指导。

2.实验准备。实验小组实验方案审核可行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方案准备好药品和仪器,学生检查提供的药品和仪器是否符合自己的方案要求。

3.学生实验课。上学生实验课时,每个实验小组可直接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只是起到为有实际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的作用。

4.学生讨论。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做完实验得出结论。每个实验小组对自己得出的结论应认真讨论,特别是同课本结论不同的及时总结失败原因。

总之,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变化知识为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对学习其它方面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九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

[2]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杨先昌主编《化学教育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