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群文阅读的“点、线、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抓准群文阅读的“点、线、面”

陈炜红

浙江省青田县腊口铁资中学教育集团石帆校区323913

摘要:所谓群文阅读,就是指把具有关联性的一组课文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引导小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要抓准语言“训练点”,让群文阅读具有针对性;拎出文本“联系线”,让群文阅读具有整合性;基于文本“中心面”,让群文阅读具有深刻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优化教学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般是以一篇课文为文本阅读的范本引导小学生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单一性,因此,并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很多课文之间是存在一定的联系性的,对于这些具有联系性的课文进行整合,引导小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文本阅读的效率。所谓群文阅读,就是指把具有关联性的一组课文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引导小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引导小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要善于抓准语言“训练点”、拎出文本“联系线”、基于文本“中心面”,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群文阅读具有针对性、整合性与深刻性。

一、抓准语言“训练点”,让群文阅读具有针对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抓准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小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语言训练点指的是教材中语言的表达方法“点”及语言知识背后蕴含着的思想情感“点”。抓准语言训练点才能让小学生的群文阅读具有针对性。

1.抓语言表达方法“点”,引导群文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这一课程的性质,我们的阅读教学把习得和运用表达方法作为训练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准教材中的语言表达方法“点”,引导小学生进行群文阅读。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组描写祖国名胜古迹的课文。其中《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两篇课文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都是围绕一句中心句把文章写具体的。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第一自然段先写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一个可爱的地方”,然后再具体写了西沙群岛风景如何优美、物产如何丰富。这是先写“面”再写“点”的写作手法。

而《美丽的小兴安岭》先具体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美丽景色,最后概括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是由“点”到“面”的写法。

基于这两篇课文的相同写法,可以重构《景物描写中的“点面结合”》这一阅读主题,引导小学生围绕“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对这两篇课文进行整体阅读,就能够有效地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进行深入化的理解。

2.抓语言思想情感“点”,引导群文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体验文本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的内容情感是相关联的。如果教学中能打破课文之间、单元之间甚至是课内外之间的壁垒,巧妙地寻觅到这一“联结点”,就能让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而灵动、深刻而有韵味。因此,教师要善于抓准文本语言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点”,引导小学生进行群文阅读。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梅花魂》与《桂花雨》这两篇课文都是咏物抒情散文。

《梅花魂》这一篇课文,作者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通过对梅花的赞美描写深深地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而《桂花雨》这一篇课文,作者是通过对自己童年时期故乡“摇花乐”和“桂花雨”的描写,弥漫着浓浓的思乡情怀。

这两篇咏物抒情散文的相同点是游子对祖国及故乡的思念之情,根据这两篇文章情感上的特点,可以把这两篇课文整合为《花之韵,思乡情》这一主题引导小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这样,小学生在对这两篇课文进行整合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充分感受到咏物抒情散文的基本特点。

二、拎出文本“联系线”,让群文阅读具有整合性

群文阅读应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将零散的教学内容通过文本的内在联系线整合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板块,以发挥教材的最大效益,从而让小学生的群文阅读具有整合性。

1.拎出文本的“比较线”,引导群文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集中起来,加以比较对照,借助求同、求异思维而进行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课文的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收录了《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选自我国的四大名著,在这四篇课文中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各具特点,人物语言极具个性色彩,其共同点是都有明显的语言描写。因此,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把这四篇课文整合成“言为心声”这一群文阅读主题,引导学生以课文中的语言为研读重点进行比较阅读。小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发现蔺相如、诸葛亮、武松、猴王的语言中都体现出了“无畏”的性格特点,但是,这四个人的“无畏”性格又是存在不同点的:蔺相如的“无畏”表现了他的聪明智慧;诸葛亮的“无畏”则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武松的“无畏”表现了他的艺高人胆大;猴王的“无畏”表现了他的调皮顽劣。然后,再给学生出示一段描写人物语言的片段,请学生揣摩其内心,并进行续写练习,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拎出文本的“灵魂线”,引导群文阅读

在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教材中选编的一些单元课文不能运用比照阅读或群文阅读的方法来组“块”,似乎只能进行单篇教学;但细细推敲,却能发现这组单元的文本中,有那么一句话或一篇文本,像灵魂一般统领着整个单元。如果能紧紧扣住这一“灵魂线”,在逐课教学中不断回归、唱响这一“灵魂”之歌,那将呈现“一唱三叹”的无穷意蕴。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选编了《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和《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这些课文有的是古诗,有的是散文,但其相同的“灵魂线”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单元教学目标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且通过描写事、景、物来表达情感的。

基于此,我以“浓浓思乡情”为主题,从“情的载体——人、事、景、物”、“情的物化——红梅、桂花、家乡”、“情的表达——小练笔”引导小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这样,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小学生就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理解与触摸“浓浓思乡情”这一情感主题。

三、基于文本“中心面”,让群文阅读具有深刻性

与传统的单篇式阅读教学相比,群文阅读的教学内容密度大,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量也很大,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思维和情感上“滞纳”或“游离”现象。教师要善于拎出文本的“中心面”,从而让小学生群文阅读具有深刻性。

1.基于文本“主旨面”,引导群文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一些具有相同文本主旨的课文组合在一起,引导小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文本的“主旨线”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逐渐走进群文阅读的“藕花深处”。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入选了《小英雄雨来》和《黄继光》这两篇课文。在这两篇课文中,作者都塑造了战斗英雄的人物形象,他们都具有为了革命的胜利而视死如归的精神。可以把这两篇课文整合为《英雄的热血》这一主题引导小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1)这两篇课文分别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相同点是什么?

(2)黄继光和雨来不怕牺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一环接一环,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豁然开朗,不禁了解到了这两篇文章在主旨上的共同之处,从而把握这两篇课文所蕴含的意义都是“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利益,很多英雄烈士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样,学生的阅读才是有深度的。

2.基于文本“情感面”,引导群文阅读

就像中国画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的渲染技法一样,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渲染”,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绪,加深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渲染的方法有好多,其中,根据文本的“情感线”为基础创设情境,并以此引导小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与《慈母情深》这两篇课文,一篇是对伟大父爱的歌颂,一篇是对伟大母爱的赞扬,可以说这两篇课文的主题情感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把这两篇课文整合成《爱的赞歌》这一主题引导小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把握这两篇课文的主要情感,可以分别利用《父亲》和《母亲》这两首歌曲为背景引导小学生对这两篇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诵。由于这两首歌曲的情感基调与这两篇课的情感基调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就能够有效地渲染课文的情境。

小学生在一次一次配乐诵读课文的过程中,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就能够有效地让他们感受到。然后,再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最难忘的事,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这样就能够把课文的这种情感引向学生的心灵深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历来是重点,小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才能进行语言积累,从而促进语感能力的发展。群文阅读是一种高效化的阅读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抓准群文阅读的点、线、面,就能够让小学生的文本阅读更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

[2]魏刚“群文阅读”中的多文本选择[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