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如宏教授治疗特异性皮炎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高如宏教授治疗特异性皮炎经验

蔡亮1高如宏2

1.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750004;2.宁夏中医研究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总结高如宏教授治疗特异性皮炎的经验。高如宏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在于脾不运化,内生湿邪,或外感风湿热毒,蕴于肌表,故此成病。临床上可分湿热内蕴、脾虚湿蕴、血虚风燥、心脾积热几种证型辨证论治。

关键词:特异性皮炎;湿热内蕴;脾虚湿蕴;血虚风燥;心脾积热。

特异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具有遗传倾向的一种过敏反应性皮肤病,多数患者由幼年时期反复发作的湿疹迁延而成,且高达70%患者家族有过敏、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遗传过敏史。其特征为皮损部位反复瘙痒,病情缠绵难愈,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尤以儿童多见[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条件改善,该病发病率日益升高,此病常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心理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恩师高如宏主任医师在宁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38年,对特异性皮炎的发病、发展、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现将恩师高如宏主任医师治疗特异性皮炎的辨证思路经验进行总结。

1.病因病机

特异性皮炎常与气候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反应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血管及血管药物反应异常以及精神因素等有关。有资料研究表明,60%-90%患者受季节因素影响,由于日照时间缩短或天气寒冷,衣物摩擦等均可能成为特异性皮炎的诱发因素。瘙痒和摩擦会导致瘙痒-搔抓-发疹-瘙痒的循环。从中医理论看,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化生内湿,此为发病之基础,患者常因外受风湿热邪侵袭,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内外合邪,阻滞肌肤与气血搏结,浸淫肌肤病而发病。高如宏主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将该病的发生主要归结于脾、胃、肝和肺。其发病可由外感风湿之邪、情志不遂、过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等引起。其病机可概括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及心脾积热证。现将各证型分诉如下。

1.1湿热内蕴

湿热邪气常蕴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湿邪为长夏的主气,湿邪侵袭人体,为重浊粘滞之邪,往往起病缓慢,缠绵难愈。青年人气血充沛,阳热有余,外感湿邪,湿热之邪熏蒸于肌肤,不得宣泄,而发为本病。高师认为,外湿困脾使得内湿横生,调理内湿则为治病之根本。湿热体质不宜大补,应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消风导赤散加减主之,奏以清热利湿,疏风止痒。其方药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黄芩、地肤子、生地黄、白花蛇舌草、苦参、苍术、甘草。痒自风而来,止痒必先疏风,故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配伍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是为湿邪而设;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并能调和诸药。上药共奏清热利湿、疏散风热之效。

1.2脾虚湿蕴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蕴于肌肤,故见皮损;脾胃运化失职,则纳呆腹胀;湿困脾,则见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滑为脾虚湿蕴之象。高师认为,脾虚导致运化不通,后天生化失调,湿邪内生,易于合以外邪侵袭,共同致病。则治疗重点在健脾利湿,以除湿胃苓汤加减,其方药组成防风、苍术、白术、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薄桂、木通、泽泻、滑石、甘草。本方即《丹溪心法》之胃苓汤加栀子、木通、滑石、防风而成。方中以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以白术、泽泻、茯苓、猪苓、肉桂健脾助阳、化气利水渗湿;加栀子、木通、滑石清热利湿少佐防风散肝舒脾,祛风胜湿。诸药配伍,共奏清热除湿,健脾利水之功。

1.3血虚风燥

此病因病人常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营血,或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致血虚生风化燥,多见于成人期,皮损反复迁延日久,口干,舌淡,脉细为主要表现。血虚日久则肌肤失养,化燥生风,风气搏于肌肤,故皮损反复迁延日久;津血同源,血虚亦致阴血不足,虚火内生,故伴心烦易怒,口干;或虚热内扰阴分,则午后或夜间症状加剧;舌淡,脉细为血虚风燥之象[2]。高师认为,本证既有因血热风燥,病程旷久,阴血暗耗,转为血虚风燥的一面;又有久病尚未康复,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邪外袭的一面。然总不能离开血虚风从内生,肌肤失于濡煦的机理。治疗应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以当归引子加减,其方药组成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生甘草。方中当归、川芎、生地、白芍四物补血活血,且生地又清热凉血。黄芪补气运血,促进血液循环;荆芥、防风、白蒺藜祛风止痒,何首乌解皮肤外邪之毒;甘草泻火解毒,并能调和各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驱风清热之功。

1.4心脾积热

此型多见于婴儿期病人。《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小儿心常有余,由于情致或外界环境等因素导致心火偏亢,母病及子,故常常心脾同病,导致本病的反复发作[3]。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者常因邪热壅滞心脾,出现面部红斑、丘疹、脱屑,或头皮上见黄色痂皮,伴有糜烂、渗液、瘙痒,严重患者可蔓延至躯干、四肢曲侧,婴幼儿常表现为哭闹不安,伴大便干,小便短涩,指纹紫色,达气关,脉数。高师认为,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脾脏与心脏经脉相通。脾胃虚弱,湿热内生,上扰心神;反之心火亢盛,母病及子,加重脾胃蕴热。治应清泄心火,健脾除湿。以泻心导赤散加减,其方药组成生地、木通、黄连、甘草梢。方中生地清热生津,木通清心火,利小便,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清心健脾,清热利湿之功。

2.病案分析

许某,男,6岁。2016年5月25日初诊。家长述患儿一周前脸颊及前胸处出现红色皮损,皮损以丘疹及斑丘疹为主,部分结痂呈淡黄色,色泽暗淡,丘疹伴有糜烂和渗出。患儿常哭闹不已,睡眠差,饮食差,伴见大便稀溏,面色白,兼有脘腹胀满,纳呆。患儿有鸡蛋过敏史。查体:面颊部散在多发红色丘疹及斑丘疹,皮损处皮肤潮红,斑丘疹部分呈渗出、糜烂;前胸处丘疹呈淡红色,偶见少量渗液及淡黄色结痂,有抓痕,舌色淡,苔白,脉滑。中医诊断:四弯风(脾虚湿蕴证)。西医诊断:特异性皮炎。治以清热除湿,健脾利水,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处方:苍术6g、白术6g、茯苓6g、陈皮3g、厚朴6g、猪苓6g、栀子3g、木通3g、泽泻6g、甘草3g。水煎服7剂,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另予中药外洗患处:苍术、地肤子各15g,苦参6g,黄连6g,白鲜皮30g,每日3次涂擦。

2016年6月1日二诊:治疗7日,皮损明显好转,丘疹数量减少,色泽变淡,皮损面积减退,无新发丘疹,患者瘙痒感减轻,睡眠改善,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调方:苍术6g、厚朴6g、猪苓6g、茵陈3g、栀子3g、黄芩6g、白术6g、茯苓6g、陈皮3g、炒黄柏6g、炙甘草3g。水煎服7剂,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016年6月8日三诊:皮疹基本消失,再予7剂巩固疗效。嘱避免接触过敏原,控制饮食。后随访未复发。

按:脾虚湿蕴是特异性皮炎的主要证候类型之一,脾属土居中州,为一身之枢纽,主运化水液,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皆可导致脾气虚衰,运化失常,脾运失健则水液代谢障碍,湿邪内盛,外蕴肌肤,与外风合邪,发为皮损。本病案患儿得病适时春夏之交,饮食不节,素体脾虚,运化不利,内湿蕴于肌表而发病。其发病日期尚短,疹色淡红,渗液较少,伴见瘙痒,腹胀,舌淡,苔白,脉滑,兹诊断为脾虚湿蕴初期之症。故高师辨证后认为治疗当以健脾利湿为要,除湿胃苓汤以清热除湿,健脾利水为大法,主张利水除湿,健脾气,温脾土,化内湿。方中厚朴、陈皮、苍术、甘草燥湿和中;泽泻、猪苓、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待本病初步控制之后,加强健运脾胃,补土培元收功。

3.小结

特异性皮炎的发病是以脾虚为本,风湿热邪为病之标,而本病发病与加重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4]。恩师高如宏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治疗特异性皮炎的丰富经验,指出临床治疗应多注意辨别病因并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治疗方法及用药,尤其应注意健脾利水除湿,对症下药以获效。

参考文献:

[1]顾恒,陈祥生,陈崑.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的评价[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4):222-226.

[2]陈达灿,吴晓霞.特应性皮炎中西医结合治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王莹,孙丽平.中医药治疗小儿夜啼心脾积热型经验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5):500-501.

[4]饶美荣,魏跃钢.特异性皮炎的辨证论治[J].中医学报,2010,25(2):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