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学科为例看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以语文学科为例看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苗新坤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苗新坤

【摘要】预设与生成,是随着新课程出现的一对矛盾体。新课程只有教师真正的参与进来,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课改才有希望。我们的教育不缺少理念,缺的是对一线教育生活的真正参与。教育改革,需要我们真正的付诸如行动。

【关键词】教学;预设;生成

“预设”体现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用东庐中学陈庚金的话说是“应该动态的”,“如果预设都做好了,学生上课时就没有新鲜感。”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美国教师教育专家克里克山克曾建议:“好的教育计划会避免无数在你班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他同时又借用苏格兰诗人罗伯特•伯恩斯的名言警告说:“老鼠和人类的最好计划常常走入歧途。”这两条似乎相互矛盾却也恰好说明:教学活动的预设与动态生成这一对矛盾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一、明确目标,预埋新的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理念不是要我们放弃必要的预设,一定程度上说没有预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成,也必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陷入漫无目标的脚踩西瓜皮式教学,必要的预设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的课堂生成。只是我们要在原来过分强调预设,甚至让学生进入猜测性学习,一条道走道底的基础上解放我们的教学思路,在总的教学目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灵活地处理分阶段的课堂学习目标,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道路或途径走到理想的彼岸,所谓“殊途同归”,有何不可!生成的成分增加了,相应的预设的成分就会减少,备课的策略也应有所变化,但绝对不是放弃备课,而是要更加努力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做到了然于胸,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体验,灵活地调空课堂,让课堂在动态中不断生成和优化,此时我们要备的是必要的预设,更要备的是可能的教学预案,你要让学生走不同的阅读体验的道路,你教师是否事先也理所应当也应该有不同的多条教学思路,一个完整的教学预案应该包括:方法预案、思路预案、操作预案和延伸预案四个部分,它与预设的不同在于预设是原则上课堂必须落实的,而这些是必须随着课堂上学情的变化而选用的不同教学策略,因此我将它定为软设计,使用的标准是动态的学情和教学目标。当然要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不仅在课前,更在课堂。

二、营造氛围,鼓励生成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的教学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教学的开放性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级老师张化万老师曾说过:“如果一堂课上下来,跟你设计的教案丝毫不差,你千万别得意,因为这是一堂极其失败的课。”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和交流。著名教授叶澜先生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预设,不允许课堂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弹性和活力。

我在教学《春》中写“春风”一段文字时,跟学生讲道:“作者之所以把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形有色,在我们眼前展示一幅春意盎然的‘春风图’,是因为作者进行细致的观察……”正当他说的津津有味时,忽然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你的说法不太正确。”我的心为之一怔,及时冷静下来,鼓励他说:“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因为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是用鼻子闻到的,而不是用眼睛来看到的。”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是啊,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是听到的,而不是看到的呀。”“还有牧童的短笛响着……”我心中一阵暗喜:此时学生们的思维和活跃,应好好地加以引导。于是我故意问:“谁能告诉同学们,什么是‘观察”呢?”“观察,就是用眼睛看呗。”生A得意地说道。唉,原来学生把“观察”狭隘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应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观察”的含义呢?我追问:“那走马观花是观察吗?”“走马观花不能算是观察,因为它是无意识的看,而观察应该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察看。”生B发言。“分析得很好。我们不能把‘观察’片面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它也不是‘无意识地看’。那么,到底什么是‘观察’呢?”我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追问道。“既然观察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看,那么我觉得:只要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比如:耳朵、眼睛、鼻子、舌头,去听、去看、去闻、去尝,所得到的感受就是观察。”生C认真地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耳、目、鼻、舌等感觉器官,任何东西都有声、形、色、味等表象,我们通过我们的耳朵听、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手指摸,就产生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有意识地启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特征和最具表现力的表象,就是‘观察’。”我小结道。

“老师,我明白了。写‘春风’的这段文字从视觉的角度写到了鸟儿安巢、繁花嫩叶、牧童短笛,表现了景色的美丽;从嗅觉的角度写到了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花香。”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微微润湿的空气等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表现了春风的和煦、温柔。”

“呼朋引伴、卖弄喉咙、唱曲子、应和、嘹亮地响着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的。”

我觉得对这一片段的分析,我就抓住了课堂上的一个生成点――“什么是观察”,顺势利导,学生发表意见的兴趣很浓厚,课堂气氛相当好,远远超过了这位教师预想的效果,学生学得很轻松,学得很精彩。

确实,动态生成的课堂,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捕捉“动态生成”的契机,如何把握“动态生成”,使“动态生成”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活力,是我们每位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后,课堂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可能,已经远远不是在预设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参考文献:

【1】孟庆欣,对新课标文本表述问题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3年12期

【2】陈黎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刘华,从结果到过程――阅读课教学目标的价值回归[J];语文建设;200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