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组合——变式——例题讲解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1

分解——组合——变式——例题讲解探析

谢鸿飞

谢鸿飞(如皋市东湖职业高级中学江苏南通226500)

《中国职教》于2008年第8期(总第34期)刊登了朱宝宏和陆荣林两位老师合作的《中职生数学课“一听就懂,不会解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一文,反复阅读后很有感触。这里不再去剖析教师的原因,也不再去剖析学生的原故,就朱老师和陆老师在“第二点:‘上课听得懂,就是不会解题’现象对策与建议,第5小点: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谈谈笔者的想法和做法,权作抛砖引玉。

众所周知,对口高考(成人高考)和就业考试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如何去做才能达到这两块各自的教学目的呢?朱老师和陆老师在摘要中第一句话就阐明:“数学的学习究竟如何最终反映在数学解题上”。为此,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是公式、定理等的应用,可作为区别这两块有效方法。通过对例题的分解、组合、变式训练,达到适应各自教学要求和目的。

本文拟借用以上所说教材第二册P.140例8“倍角公式”的应用,谈谈笔者所设计方案及想法和做法。

原题:已知sinα=,α∈(,π),求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对于就业班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基础薄弱、应用能力差,第一步直接应用是他们的特点,所以我们采用降低起点的方法,将原题变式、分解后重新组合成一系列问题串。

变式一:(针对就业班而设计)

问题一:已知sinα=,α∈(0,),

1、你会求sin2α的值吗?

2、你认为求cos2α有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求解?

3、你认为求tan2α有几种方法?是否有最简洁的解法?

显然由于角α置于第一象限,不需要考虑符号问题,只需要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运算,促使学生拾阶而上,初步掌握倍角公式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例题再次变式、分解,组合成一系列新的问题串,并提出与问题一可比较的相关问题。

问题二:已知sinα=,如果α∈(,π),

1、你还会求sin2α的值吗?与问题一中sin2α的值相等吗?为什么?

2、你求得cos2α的值与问题一中有变化吗?能说出道理吗?

3、你认为求tan2α最简洁的解法是否与问题一相同?

诚然问题二中的问题串与问题一中的问题串似乎有些重复,但是课堂上的反馈证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衔接了学生的生长点,有效地将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延伸,达到了教材赋予我们最低的教学目标。

然而我们不可忽视另外的一点,在就业班中不凡有一些在数学方面具有擅长的学生,为了使他们不至于“饥饿”,我们有必要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为此仍可以通过变式,采用增设思考题的方法来实现这一部分学生的愿望。故我们补充了一道思考题留给他们课后讨论。

思考题:已知sinα=,求sin2α,cos2α,tan2α的值。

相对于对口高考(成人高考)的学生来说,他们除基础普遍较强外(仅次于普通高中学生),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学习目的性比较明确,而且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我们将例题分解后,作适度的整编、重新组合,一次性达到最低的教学目标。

变式二:(针对对口高考或成人高考班级而设计)

问题一:已知sinα=,如果α∈(,π),根据以下问题依次解答:

1、你会求sin2α的值吗?

2、你认为求cos2α有几种方法?你的解法最优吗?

3、你认为求tan2α有几种方法?是否有最简洁的解法?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一点,我们不可能完全排除学生不会出现符号的错误,课堂上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而这正是学生在高考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教者的点拔不仅提示了符号问题,而且又为问题二作了铺垫。

问题二:已知sinα=,仍然根据以下问题依次解答:

1、你还会求sin2α的值吗?与问题一中的讨论有差异吗?为什么?

2、你求得cos2α的值与问题一中有变化吗?能说出你的道理吗?

3、你认为求tan2α最简洁的解法是否与问题一相同?

无论是对口高考试题,还是成人高考试题,一般都源于课本,有时会高于课本,这就是说将例题作适度的延伸是有必要的。然而相对于倍角公式来说,还需要向另一方面作变式训练。因此我们同样增设一道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讨论。

思考题:已知sinα=,<α<求sin4α,cos4α,tan4α的值。

我们始终认为,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不论他们选择哪一个专业,都应该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教学要求,这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任务。然而对于那些有志于参加对口高考(成人高考)的学生来说,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作为教师来说,有必要在课本的基础上作适度的提升,不给学生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