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

张千秋

张千秋(高碑店市第三中学河北高碑店074000)

1.注重语文实践,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

1.1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出发,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新课标》中总目标中有一条总的表述:“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同时贯穿于对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诸方面中。如涉及必要的语文知识,也尽可能将它转化为能力要求来表述,注重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

以写作为例。首先在感情方面,我们应注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注重写作中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得先觉得这件事情有意思,才能认可它,之后才能有创造性的去做它,做好之后最好能够与别人交流,交换意见,沟通得失,共享习作中的苦与乐。平时可以鼓励学生写生活随笔,不求字数,不拘文体,重在实践,写真情实感即可。还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读书心得和心情文章。在过程和方法方面,一是要重视修改,二是要重视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素材,把课内外阅读和写作实践相联系,学会学用相结合。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听到自己成长的拔节之声,并不断的充实提高完善自己。

1.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代的新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以适应语文的实践功能。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一位老师在上《骆驼寻宝记》一文时,他通过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方式引导学生介入课文,学生在多维度的学习场中,各自寻找着自己的提高点,能力和素质也无形中得以强化。比如一些老师在教授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时,能引导学生读诗、赏诗、写诗。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等能力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形成提高。

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时也完成了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碰撞与交融。在这里,学生能感受到音乐优美的旋律;在这里,学生能体会绘画的流畅线条;在这里学生会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的事;在这里学生能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涂抹自己人生的七色板。

2.尊重质疑、创新,注意评价的多元化

2.1质疑创心是新课标下语文学习的主流;新课标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个圆圈,孩子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张口、一块饼、一个球,甚至是妈妈含泪的眼睛,人类生存的地球,老驴拉的磨盘和它留下的足迹如果他们的头脑里只剩下数字“零”和字母“欧”学生还有什么想象力、创造力可言?而我们的老师很多时候就在做这个事,一点点的扼杀孩子的创造和灵性。

如在上《强项令》时,学生就可以质疑“驻车口马、格杀家奴”的合法性并创造性的提出了法制观念和意识下的想法做法。再如,鲁迅如果活到“文革”会遭到批斗吗,鲁迅写出来的“长征”会是什么样子呢,中学生可不可以读读琼瑶的“言情”呢,城市小区如何规划的更好更合理垃圾如何处理的更科学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生的焦点话题。

2.2多元化评价机制;新课标的评价与传统评价在评价目的、评价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以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①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②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的反应课程的全貌;③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四是在课程评价主体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传统的语文教学,师生的活动大多被“公共思维”的套子套住手脚。尤其表现在对文本的解读局限在县城条条框框里。“唯专家观点”、“唯权威意见”、“唯教参解读”、“唯标准答案”基本上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目标所在。老师更多的是带着教材和参考书走向学生,这就决定了评价机制的机械和死板。例如时下一些语文老师都怨学生作文废话、空话、假话、套话多,缺乏新意。其原因何在?如果你走进某些教师的课堂,你就能得出答案。议论文写作练习中,老师这么要求学生:第一段必须是四行以内,并提出中心论点;第二、三段必须先设立分论点然后行文;第四段总结全文,提出口号,也必须在四行之内。且问学生的思维主体性何在?这俨然一个“四股文”,如此这般耳提面命,如此这般思维“霸道”,只能囚禁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只能抑制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只能抑制学生的个体灵性与创造潜能。

众所周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也不必定于一种,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世界、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去做合理地阐释与解读。怀疑成见,批判权威不正式创新品质的幼芽?我们语文教育者一定要给以沃土,撒以阳光,滋以雨露,为其来日的枝繁叶茂提供必备的条件。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的题型设计一改以前的面目,有整体感知题、远揣摩品味运用题、多解创意题、记忆、积累熟读背诵题、文化内涵理解题等,在“文本”的解读时,在讨论、研习、探究课后题时,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把教参搬向课本,把课本搬向试题,把试题搬向学生的头脑,那么我们将成为扼杀“天才的罪人”。

收稿日期:201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