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时代脉动,让流行文化为语文教育调味增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3

紧扣时代脉动,让流行文化为语文教育调味增鲜

陈雪珍

陈雪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

[摘要]当今,我们的语文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和“物质主义”时代,“读图”和“浅阅读”已经成了学生中的潮流,流行文化也成了学生的一门隐性的课程。因此,紧扣时代,让流行文化与语文教育结合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是从流行文化与语文教育结合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流行文化语文教育结合必要性依据方法

一、流行文化与语文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现在我们的语文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语文虽然经过了课改,似乎已经逃脱了对课文支离破碎的解剖和刻板讲授的命运,但是,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对于语文的文学性和工具性这两个属性诠释得“两头不到岸”,为了避免语文过于工具性而缺乏文学性,我们不敢把语文的语法、标点符号、文章的篇章结构等语文的基础知识作个系统地讲解,以致文章偏重于对情感的把握。但是,在诠释语文文学性的时候,我们好像又有一种“无力感”。当我们很想与学生进行心灵或思想沟通时,我们很多学生会硬生生地给你来一句,“老师,这个人不是傻瓜就是脑子有问题。”哽得你消化不良,只能惊叹我们与学生有代沟。比如,我在讲授《登高》的时候,当我在解释杜甫为何会在深秋时节,登临眺望时,学生会大煞风景地说:“杜甫他老人家太闲了。”让你顿感无语。可以说,我们想用一些经典文学来与学生产生共鸣是有些难度的。因而,我们的语文的改革好像到了一种“两头不到岸”的境地。而在这种“两头不到岸”的教育现状下,错别字多,语病不少是学生文章中的家常便饭,“小李杜”和“竹林七贤”不知是何方神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读完高三,一则通知写不好也不必大惊小怪。有一位名人曾说过:内地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口语和现代文写作)显得相对强一些,但古代诗文,乃至传统文化的传习,则不如港澳台学生好。港澳台学生的书面语表达和语汇积累显得丰富,特别是有生命力的文言因素,用得比内地学生频繁而有文采。这就是我们许多学生的语文程度。

我想,语文出现这样两难境地,有很多原因,原因之一是与我们的应试教育有关,原因之二是我们语文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当今社会己进入“文化反哺”时代、网络信息时代、“物质主义”时代和读图时代。电视和电脑的普及,学生接收途径已经从一元化变为多元化,图片的直观性和快餐文化似乎更能适合这个社会的发展节奏,“读图”和“浅阅读”已然成了流行趋势,因而,文学已经日益边缘化并受到科学与大众流行文化的双重挤压,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公共阅读逐渐消失,崭新的文化语境已经形成。

然而,我们的语文教育好像还未能适应这种变化,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未能紧扣时代脉搏,脱离了这个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导致语文失去了生命力。

语文教育家于漪,程红兵曾指出,语文的教学现状是“(一)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二)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①显然,我们现在的许多教材有些滞后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和枯燥,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满足不了我们的学生的需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季晓莉是江苏省1999年高考文科状元,她认为自己以前学的语文教材内容陈旧,六七十年代的东西多,严重缺乏时代气息,学起来很枯燥。高考文科状元尚如此,我们的普通学生呢?设想,如果我们说,语文不考试,他们愿意去学我们的语文吗?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语文教学不能紧扣时代脉搏,结合学生实际,那我们的语文教育将成为“一块鸡肋”,也将逐渐被边缘化。而想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作为切入点,打入学生内部,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

二、流行文化的真相及其与语文教育结合的理论依据

(一)流行文化的真相

何谓流行文化?吴圣刚对流行文化的解释是:“从本质上说,流行文化就是广泛通行于社会大众层面的一种文化形态。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或高雅艺术有明显区别,它是一种消费性、娱乐性的文化类型,其基本面孔和蕴涵的文化信息在更多的情形下趋同于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具有世俗性、反常性、广泛性、娱乐性、时尚化、形式化等现时性特征。”“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将其界定为: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②

从吴圣刚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流行文化具有娱乐性,所以它让人轻松。而它也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但是,当前的流行文化还伴随着浮躁、粗鄙、虚无主义等。

(二)流行文化与语文教育结合的理论依据

1、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既然流行文化具有世俗性、反常性、广泛性、娱乐性、时尚化、形式化等现时性特征,它能让人愉悦,轻松,这个是比较符合我们学生的心理特征的。现在,我们已经处于一个读图时代,学生习惯从一个直观的图片来获取信息,而缺乏耐心去面对一些枯燥的纸质文字,因此许多学生谈“经典文学”色变。所以,流行文化的浅显,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转向文字阅读。而且,流行文化的世俗性和娱乐性等特性吻合了我们学生“涉奇,好新鲜”这个特点。田方萌、杨长征说过,“由于青少年是现代流行文化的使用和参与的主体,青年人又具有趋前、好奇、纳新等天性,这个庞大的群体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主体。流行文化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是事实上的流行文化。”③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流行文化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

2、符合教育的规律

既然我们的文化教育已经到了一个边缘化的程度,而我们要提倡因材施教,为何我们不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呢?其实,我们也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方式,因为流行文化已经成了我们语文课程的一个隐性课题,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国际化、物质化、简单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向将进一步凸现,对青少年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容忽视。而且流行文化中的一些不好的因素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的青少年,如果我们一直绕开流行文化,那我们将失去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和失去了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流行文化的机会。美国的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王尚文说:“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唯一途径就是介入他的生活。”④所以,为了更好的教育和引导学生,我们现在必须要介入学生的生活,而介入学生的生活就是了解学生的关心的,熟悉的文化,从而进行因材施教。

教育家划国正在他的《实和活》中写道:“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但立足课章,还要看到其它各科、校园、家庭、社会,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因素。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⑤

语文只有立足于生活,结合生活,才有生命力。而结合学生生活的一个方面就是结合学生喜欢的文化,即流行文化来进行教学。

三、如何让流行文化为语文教育调味增鲜

(一)引进流行文化,扩大语文教学资源

流行文化虽然属于大众文化,然而,流行文化当中也有一些精品,我们现在所读的一些经典不也是过去的一些流行文化么?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流行文化中的一些精品来给学生作为读物,从而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如,讲到新闻这个专题时,我们可以选择近段时间发生的热点新闻作为素材给学生阅读,再引出一些比较经典的新闻报道。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教材中有些新闻已经是旧闻了,未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的素材,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现实,同时也了解到新闻这个体裁。讲到散文时,我们除了讲一些名家的经典散文外,我们还可以精选一些当前比较流行的作家的散文,比如龙应台等,通过阅读这些流行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喜欢上散文,毕竟我们的学生喜欢散文的不太多。通过流行文化来引出经典,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尝试的一个做法。

而我们在讲一些抽象的语文现象和语文问题时,还可以结合流行文化来分析。有一次我在教“长句变短句”这个专题时,就是用了这个方法。考虑到我们学生语法知识薄弱,让他们用语法知识来解答这个难题会有很大的困难,于是我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材料,“阁下莫非就是当年华山论剑武功独步天下罕有其匹号称一朵梨花压海棠的少林寺智障大师收养的小沙弥低能的爱犬旺财踩扁的蟑螂小强曾滚过的一个粪球?”,这个句子一出,课堂上笑声一片,大笑之余,学生也很快就把它改为短句了。这个长句的内容有点通俗,但内容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什么是长句,怎么改为短句,效果比简单讲何谓长句,如何改长句来得好。而有一次在讲授如何拟新闻标题时,我找了一则前一天才发生的新闻给学生拟一个标题,取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只有源头有活水来,我们语文这方池塘才能有活力,有生机。

(二)利用流行元素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

有人说,教育最高的境界是春风化雨,意思是说,教师如果能把教育的内容不着痕迹地教会给学生,那是最好不过了。因为,如果我们的教育意图太过明显,被教育者就会产生一种抗拒心理,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利用流行元素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就能起到这种春风化雨的效果。有一次,我在讲杜甫《登高》这首诗的时候,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把诗改为一个电影剧本。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学生为了能创作好剧本,他们搜寻了很多资料,在这过程中阅读到了杜甫的很多史料。而且,学生为了写好剧本,他们会想方设法去读懂这首诗,挖掘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用了创作电影剧本这个流行元素,教会了杜甫的《登高》和教会了他们写电影剧本的能力。形式新颖,学生热情高涨。

有一次为了写一则祝福信息,我进行了一次手机短讯撰写比赛。一些平常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也写出了精彩的短讯,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语文能力不强,而是我们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平台,让许多有语文潜力的人被淹没了。

随着微博日益流行,我们班也开通了一个语文科微博,专门来讨论一些语文问题。老师和同学如果发现了一些生动的、有用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故事,就会在微博上发表,而大家就会各抒己见。有时候大家会对某个新闻事情吵得热火朝天,能力也就在讨论中得以体现。

因此,适当地用一些新的流行元素,能够带动语文课程的学习。

(三)让流行文化作为课堂的调味剂

生活需要鲜花的点缀,语文课堂也需要一些鲜活的素材来调剂。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讲得很精彩,有时候难免会枯燥,而当学生感到枯燥、精神不济时,这时我们给他们来个思想或视觉的冲击,他们的精神肯定会为之一振,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松弛有度。我经常会在课件那里穿插一些有趣的、当前比较流行的图片,或者穿插一些比较流行的语言,本来睡眼惺忪的学生,顿时来了精神,课堂效率也高许多。我想,一个偶尔冒出一两句网络语或者时不时给个小惊喜的老师肯定会比较受欢迎。不过,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平常要做个有心人,多留心生活中或网上的一些有意义的小素材,比如是一些心理学、哲理性的图片,或者最近比较流行的图片,或者网上流行的语言等。只有当学生觉得你是可以接近的,你教给他们的东西是贴近生活了,有意义的,他才会爱上这一科,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结语

作为普及文化的基础学科,语文不能脱离实际,在兼顾其典范性原则的同时,不能排斥流行文化,因为流行文化能给语文注入生命力。而作为隐性课题的流行文化也是具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往健康的方向发展。当然,流行文化内容不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我们除了从流行文化中选取一些经典之外,主要是把流行文化作为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切入口,让学生喜欢经典文化,让经典文化也变成流行文化。

[参考文献]

[1]于漪,程红兵:《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20年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11期

[2]吴圣刚:《当代流行文化的形成机制与作用》,《中州学刊》,2007年第2期

[3]田方萌、杨长征:《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2期

[4]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81页

[5]刘国正:《实和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