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室内艺术设计与情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3

浅谈室内艺术设计与情感

苏日娜

苏日娜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041030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室内艺术设计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如今这个体验至上、注重精神需求和情感交流的时代,室内艺术设计情感化、人性化的趋向日益明显。重视体验、文化与情感,并极力寻求新的、更多可能的交流方式,将是传递我们思想和感情的有效语言表现。本文展开分析了情感在室内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在室内艺术设计领域引起设计师们对情感化的广泛关注,对实际的设计活动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情感因素的优势来优化我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室内艺术设计情感

当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稳定和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的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而单纯追求功能,向追求获得精神满足的心理转变。生活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生存问题的解决,而是以产生愉悦感觉与情感体验为更高目的追求。随着社会物质的富足和对主体精神重视的复活,精神需要的凸显在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并超出单纯使用的层面,把设计焦点从物转向了人,从“形式追随功能”转变为“形式追随情感”。

一、情感的重要性

首先,情感是关于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对人具有意义的事物的信息系统。情感的产生是把各种作用于感官、效能、理解层面的反映结果相互融合在一起,产生影响并以情感色彩的记忆映像保存下来。其次,情感及其多种多样的体验形式执行着信息功能和调节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行为,还可以作为人的活动和各种动作产生的动机,从而产生追求某种需求目的的意向和欲望。因此,通过艺术设计手段提高人在室内空间中的情感体验对提高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室内艺术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情感是一个抽象概念。室内艺术设计中的情感设计和表现,主要是依靠鲜明、简洁、能阐述事物本质特征和具有代表性的形体、色彩、装饰、肌理等设计要素的集约,形成综合表现力的结果。其中“色彩”的经营是重要的一方面,要营造欢快的情感,应该以热烈、跳跃、奔放、带暖色调为主的色彩方案,表达一种明快的心境和喜悦之情,暖色系色彩能够提高人的情感兴奋度。反之,如果以冷色系的蓝色、绿色、紫色等色彩取而代之,要达到使人情绪高涨、精神饱满几无可能,因为冷色系色彩所表达的主要是使人产生沉静、镇定、沉着、平静、忧郁等情感,很难与兴奋欢快的环境气氛相吻合。

其次,“形体”的空间造型也是如此,形体的体态特征应该与它给人的细腻感受形成恰当的对位,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形体内在本质性格的表达,是通过外在表象发生作用的,形体的外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内在性格、精神、本质性格的表达,是通过外在表象发生作用的,以传达物化于其中的人的思想感情、精神追求、设计观念、文化传统等。要将设计形式人格化,叙发人的情感,形、意交融于一体,展现实用功能和审美一体的和谐统一,以满足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需求。室内设计展示给现代人的不仅仅是形体语言,而且通过形体设计,延伸了审美心理需求和形体的寓意传播,正确地把握形体的性格特征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感情交流。

再次,“材料”也是营造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造型、色彩、装饰、肌理固然是设计语言的必要要素,但它们的展现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材料为媒介。材料作为人类进化的标志是诞生室内设计语言的首要条件,是室内设计艺术变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客观阐述和展示设计信息的必备载体。即使同一种材料也有不同的质感表现,导致传达的视觉语义迥然不同。玻璃有透彻明快之感,而磨砂玻璃则传递给人一种朦胧、柔和的感觉。材料不仅承担着架构空间和界定空间的作用,而且在与特定展示环境的特定造型相匹配的同时,被做为重要的信息展示传达载体,发挥其材质美的特性和对人感官的表现力,增强了整体室内空间的审美价值。材质的结构和性能要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生理结构间形成异质同构,实现外界信息的传达和人的内心审美经验的对接。

如果将不同的材质同用于一种室内设计中,合理的搭配可以互相增辉,不合理的搭配会出现因“性格”差异而产生相互抵触作用,这种作用会降低或弱化环境信息的传达力,影响到整体室内形象展示的语义传达。如以原木变现罗马石柱,尽管其造型传达给人的信息是罗马柱形象,但材质的应用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造型的视觉信息传达力度。而同样是原木,如果以其再现中国风格的室内设计则相得益彰。

室内艺术设计中情感化的走向,是当代设计艺术和人们的生活品质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艺术设计关注的重点不再仅限于形式、样式等的组合,而是更多地趋向于室内空间和生活空间人文的、生态的多元化关怀,使室内空间的创造更具有人性情感、更符合现代人对室内的审美需求,这种设计理念也会在今后室内艺术设计中被更加广泛地运用。

参考文献

[1]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英)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等译空间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浅析中职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周游北方工业学校124021

摘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中职物理教学要加强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中职物理教学实践经验,就中职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中职教育物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一、突出课堂主渠道作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1.适当质疑,训练发散思维品质。

在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之前,可适当设置问题概念,促使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贮存,尽可能提起更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时,可以设置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①定律的内容要点是什么?②数学表达式如何表述?③反映了什么样的因果关系?④各量的量值关系如何?⑤加速度与外合力的方向关系如何判断?⑥时间和单位关系如何?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纵深思索中探讨新的问题,以此训练了学生善于思维的学习习惯。

2.颠倒思维顺序,训练逆向思维品质。

物理学中有很多问题是运用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反面思考而得出结论的,这有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例如几何光学部分,可根据光路可逆的性质,应用光的可逆性从反方向解决问题。在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逆向思维、猜想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创新性思维能力。

3.灵活多变,训练求异思维品质。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疑启思,指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求异思维品质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和一题多解的训练上。训练中要求学生不断更换应用知识的范围、角度和方法,使思维不断适应物理的新情境,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拓展。

二、积极探讨规律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1.指导学生获得足够的物理感性认识。

物理规律的学习是对已有物理规律进行有组织的学习过程,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是学习物理规律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熟知的典型物理事例,激发学习兴趣,提供探索物理规律所必需的感性材料,为研究物理规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

2.掌握建立规律的思维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对已有知识的认知,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认识研究对象、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概括出物理规律,这是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常见的思维方法有:①实验归纳法。实验归纳即直接从观察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②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就是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思维或数学推理,得出新的物理规律的方法,常见的有理论归纳和理论演绎两种。③类比推理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方法在物理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可以遵循建立物理规律的程序和原则,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3.理解应用,形成知识系统结构。

首先,要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真正含义、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物理规律一般可以用文字表述,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内容表达出来。对于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要使学生在了解建立过程的基础上,明确其真正含义,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否则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只有使学生明确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就会出现乱用规律的现象,导致错误的结论。其次,要指导学生加强物理规律的学习。每一物理规律与某些物理概念和其他物理规律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学中要使学生搞清这种联系和关系,形成物理规律的结构(这一结构应包括物理概念),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物理规律。第三,要加强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在规律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物理问题,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进行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思维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落实实验操作,加强学生感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1.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思维训练。

通过实验观察,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机能。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广泛质疑、大胆深思,并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效地把新思想变成新创造,从而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

2.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对科学知识的好奇精神,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认真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探索,都能熟练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3.拓展和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实践能力。

实践能够更有效地刺激思维,深层次地激发思维活力,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课外实验和课外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如在用刻度尺测长度实验中,在课堂上用刻度尺测课本、作业本长度的基础上,教师可灵活地设计补充,要求学生测一张纸的厚度、硬币的周长、圆锥的高等,增大思维深度、广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法,在失败中找出最佳方案。

要让学生动手、动脑,要善于发掘实验中蕴藏着的科学思想,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融观察、操作、思维于一体,才能使学生实验发挥更好的探索实验教学的优势,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注重习题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打破常规思维,在积极探索巧解妙解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有个性的特点,自觉而独立地运用已有条件,分析各种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层次,从而得出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解题思路,探索出别具一格的简捷明快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独创性。

2.求异变通,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散性。

创新性思维的发散性是指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据,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探求不同方向答案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以多思路、多模式、多解法的变通思维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敢于“求异”,从而促使他们较快地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3.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灵敏性是指灵活地辨别蛛丝马迹,敏锐地捕捉解题信息,通过一题多解,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常规。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能使学生思路开阔,从而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效率。旁敲侧击,能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多样性。侧向思维,是指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推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一个问题可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激发新的思维路径。

中职物理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有力保证,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孜孜以求的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模式。创新思维是学习活动的一种特殊素质和能力,需要我们潜移默化地熏陶,又需要持之以恒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