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强化班级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强化班级管理

何德利刘俊

何德利山东省沂源县历山中学256100刘俊山东省沂源县南麻镇北刘庄小学256100

在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同时,我们发现:新课程的实施偏重于“教学”而疏于学生管理。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教师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在校期间共同学习、活动,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集体。教师在教学知识的同时应强化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上进的学风,以此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如何在新课改形势下强化班级管理?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我认为每位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物色人选,组成强有力的班委会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中的主要力量。一个班集体班风的好坏,与班干部在班中所起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出优秀的班干部,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以形成良好的班风。一个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首先要在各种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如劳动、打扫卫生、办黑板报、文艺活动等,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和调查研究,逐步发现关心集体、责任感强、是非分明、严于律己、胆大心细、在班级工作中有较高威信的同学,给他们一定的工作任务,在实践中考验他们,最后选出合适的人选,任命为班干部,组成班委会。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班主任要对每个班干部严格要求,制订出恰当的培养目标。通过锻炼,要逐步使他们达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具有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思想;二是有乐于助人、不怕吃苦的品质;三是要有扎实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培养班干部要有目标,要循序渐进地培养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努力培养一个具有战斗力、有开拓精神、在同学们面前有较高威信的班委会,在班主任的领导下,让他们大胆地工作,克服困难,积极进取,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作风,让全体同学都能愉快地接受教育、学习知识。

二、为人师表,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最容易来自课堂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力争形式多样、教法新颖,尽量避免由始至终一个调、堂堂课一个味。要想办法,找点子,争取让每节课都有闪光点,并不不失时机地将管理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带头做到。比如:要求学生遵守作息时间,教师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按时上下课;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要求学生书写认真,教师在板书时首先要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爱戴。

三、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每个班内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教师要充分运用这股力量,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让其他学生紧紧靠拢,以此来带动全体学生。并且,教师要经常介绍成功者励志勤学、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争取后来居上。对于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鼓励他们向身边成绩优秀的同学学习的同时,要尽量多捕捉他们身上进步的迹象,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的信心和竞争意识。当学生有了竞争意识的时候,也就会相应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亲其师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和教育教学的水平。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学生对你有了感情,那么,他就会特别喜欢你教的学科,会更乐于学习与该学科相关的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位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在亲切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产生“向师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自主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平等对待、尊重每一个学生。孩子们都有一颗晶莹剔透却脆弱的心灵,都有渴望被平等对待并且被尊重的欲望。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有深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积极向上、自主探究的乐趣。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以主人公的态度来学习,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这样就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家校沟通,开创“全面育人”的新局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显然,只有当家校做到互相配合,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只有当家校联手和谐施教,教育才更有连贯性。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对十四岁以下的儿童的教育来说,起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庭氛围、父母的素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家长的素质、思想认识水平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加强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一定要做到随和自然,让家长在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而且感到愉快。这样才能得到来自家长的支持,以形成教育合力,开创“共同育人、全面育人”的教育新局面。